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学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七年级 来源: 记忆方法网
M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2.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能力目标: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学习重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学习难点】
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自我检测
人 物朝代称谓主要著作主要科技成就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通过课文,你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有哪些?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2.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背景?

三、拓展延伸 ,感悟历史
1.才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贾思勰
(1)上面16个字是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的指导思想。请你说出它的大致含义。

(2)这种指导思想体现了贾思勰的什么精神?

2.你能说一说本课中三位科学家分别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吗?你认为自己最应该学习的是哪一方面呢?请谈谈你的体会。

四、知识整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与本课的文化有内在的因果关系:
(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及南方经济大发展导致了南北经济的发展,从而带来了科技文化的繁荣。)


五、巩固练习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归园田居》 B.《水经注》 C.《农桑辑要》 D.《齐民要术》
2.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 )
A.发现了圆周率 B.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
C.找到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D.推算出圆周率的准确数值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出自哪一名著?( )
A.《水经注》 B.《九章算术》C.《缀术》 D.《天工开物》
4.下列属于《齐民要术》主要内容的有(  )
①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②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③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④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风土人情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试比较祖冲之、郦道元、贾思勰这三位科学家有何共同优点?

六、中考链接
1.(2010?潍坊)北魏时期,潍坊大地上一位农学家提出:“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他是( )
A.公冶长 B.郑板桥 C.贾思勰 D.陈介祺
2.(2010?眉山)三峡是我国著名的景点之一。古代有人曾对三峡两岸的猿声作这表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
A.罗贯中 B.郦道元 C.吴承恩 D.施耐庵
3.(2010?宜昌)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述,它的作者是( )
A.郦道元B.张衡C.张仲景D.贾思勰
4.(2010?济宁)右图人物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是 ( )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
5.(2010?贵港)下列关联错误的是( )
A.华佗?医生 B.李冰一一都江堰
C.郦道元一一农学家 D.小篆一一秦朝通用的标准字体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见课本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精神:注重实践 刻苦钻研 善于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北方和南方都有一定发展。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南方得到开发。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科技的发展。因此这一时期又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1.(1)参考文献,搜集言语歌谣 访问老农,通过实践来验证
(2)继承先人 注重实践
2.精神:注重实践 刻苦钻研 善于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 言之有理即可
五、巩固练习
1.D 2.B 3.A 4.C
5精神:注重实践 刻苦钻研 善于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不拘泥于前人的成就。
六、中考链接
1.C 2.B 3.A 4.A 5.C
文章来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yi/58014.html

相关阅读:第15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教案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学案
2012年初一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
第7课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