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七年级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案及答案
16课 化石吟
札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骸( )骨 驱壳( )裹( )藏 长眠( )葱( )茏 猛犸(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奇幻: 远古:
骸骨: 乌有:
潜行: 葱茏: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3.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四遍,要公正、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并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首诗歌讲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二、学习指导?研讨
(一)导入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教学札记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齐读,要用感情地朗读。
3.读后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2)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4)学生再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 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5) 探究研讨:朗读3~6节,思考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最后一节诗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什么作用?

三.巩固?延伸
阅读课文2~5节,回答下列问题:
1.(1)选文开头的的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2)“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3)“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中的“密码”应怎样理解?

2.检查“读一读,写一些”内容。
教后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看云识天气
课型:讲读 课时:第一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重点:
教学札记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了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峰峦( ) 一霎( )间 绫 ( )纱 弥( )漫 月晕( ) 崩( )塌( ) 丝丝缕缕( ) 匀称( ) 朦( )胧(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崩塌: 弥漫: 千姿百态:
变化无常:
3.自己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
二.研讨?学习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学生快速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云名形态变化位置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同学们讨论后完成下表:
晴天云彩简表
雨雪冰雹云成变化简表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b.质疑: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c.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四人一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e.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教师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三、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段等。
布置作业: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巩固:检查预习的情况。
教后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看云识天气
课型:讲读 课时:第二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了解。
教学过程:
一、默写生字
教学札记
二、继续研讨: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质疑:
1)课文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2)云就是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2、分析第二自然段,朗读并背诵,质疑:
(1)“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2)“往往”与“常常”能否去掉?


3.默读第3自然段,这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教学札记
4.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5.探究质疑:课文第六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三.教师小结: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找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作者为什么把卷云、卷积云放在一块写?

2.请用一句古诗词来表现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文中说卷云“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根据你对卷云的观察和生活体验,你认为卷云还像什么,再写出两个比喻句。

4.选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用课文第二段中的一句原话概括该段的意思吗?
教后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绿色蝈蝈
课型:自读 课时:一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札记
2 .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同 1 .2
教学难点:同 3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篝( )火 倾( )听 禅( ) 狩( )猎 喧嚣( ) 喑( )哑( ) ?( )?( )作响 静谧( ) 气氛( )篡( )夺 嫩( )绿 螽( )斯 莴( )苣 ( ) 啄( )着 逃窜( ) 劫掠( ) 大颚( ) 嗉( )囊 喙( ) 吮( )吸 盔( )甲 姊( )妹 贪婪( ) 撇( )开 妒( )忌
2、理解下面的词义:
扰乱:
贪婪:
哀鸣:
喧嚣:
喑哑:
??作响:
弱肉强食:
惊慌失措:
3、查阅资料,把有关作者的情况写下来
二 学习、研讨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教学札记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讨论后回答)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4.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 学生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3. 阅读课文5~7自然段:
a.所选文段主要说明了蝈蝈哪一方面的特征?
b.说说蝈蝈为什么喜欢吃禅的肚子?
课后记:《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教后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月亮上的奇迹
课型:自读 课时:一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同目标 2
教学难点:同目标 1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教学札记
里程碑( ) 轨( )道 剧( )烈 海域( ) 铁锹( )人迹罕( )至 椭( )圆
2、解释下列词语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3、选词填空
检测 检查 观测 观察 测定 预定 指定
(1)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 ) 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2)他们( )了登月器的着落情况,情况一切正常。
(3)根据飞行状况的( ),休斯顿地面指挥中心发出来向月球进军的指令。
(4)“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溅落在( )的海域,被早已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二、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划出与登月全过程有关的文字,讨论并归纳。
教学札记
2.探究质疑:
a文章写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按什么顺序?

b 文章写时间为什么要落实到几分几秒?

c人类第一次登月有什么意义?

d如何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三、教师小结:本文写的是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的全过程,是 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阅读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巩固练习
阅读课文14~1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这几段文字所写的内容。

2、“22日上午6点35分,它与去那里等候的‘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一句中的“那里”是指什么?

3、“‘阿波罗11号’分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早已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句中的“准确”“ 预定”“ 早已”能否去掉?为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山市
课型:自读 课时:一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文言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山市出现的全过程。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4.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同 目标1.2
教学难点:同 目标3.4
教学过程:
一、预习 ? 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教学札记
邑( ) 青冥( ) 禅( )院 飞甍( ) 高垣( )
睥( )睨( ) 连亘( ) 莽莽( )然 黯( )然 倏( )忽 市肆( ) 逾( )时 往来屑屑( )
2.解释词语: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黯然缥缈:
高垣睥睨:
直接霄汉:
3.填空:《山市》选自《 》,作者( ),字( ),世称( ),( )代人。
二.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许多人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的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节奏分明,有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读后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4.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展开想像,自主讨论:
教学札记
a.本文写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b.“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结尾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c.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三、教师小结: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以时间为序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的生成到消失的过程,结尾照应开头。整篇文章无论是大笔勾勒,还是工笔描摹,都曲尽甚妙,给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巩固练习:
1、写出下列表示时间的词的含义。
(1)无何( ) (2)未几( )
(3)忽( ) (4)既而( )
(5)逾时( ) (6)倏忽(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 )。
(2)尘气莽莽( )然。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
(4)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 )若者,历历 ( )在目……
(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 )有。
(6)数至八层,裁( )如星点。


16、《化石吟》答案:
一(略) (三) 3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2)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3)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5)a.总领全文。b.“黑色的驱壳”指的是化石,这句话是说,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残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留就是生命的信息,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就是破译这些“密码”。C.皱纹就是人生命历程的写真,作者以此来比喻化石随时光的推移,记录了生命的形式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的过程。4最后一节诗说石头说话,讲故事,运用拟人手法使诗歌显得亲切、自然,把枯燥的科学道理讲得生动有趣。与第二节诗的内容前后呼应,以问开头,以答结尾,有放有收,使全诗结构浑然一体。三.1.(1)引起读者的思考,自然地引出下文。 (2)是指人类不是造物主创造的,而是由生物进化来的。(3)是指破解生物进化之谜的特殊符号——“化石”
17课 看云识天气
第一课时答案:一(略)二(三 )a 晴天云彩简表
云名形态变化位置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白色羽毛,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水面的粼波,卷云成群排列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羊群,由扁球状云块排列而成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
雨雪冰雹云成变化简表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层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b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雨的云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产生于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e.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第二课时答案:二1.1)连用八个比喻句,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2)“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2(1)不能。因为“象征”这里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2)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4(1)卷积云:“卷云聚集着……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成云的产生。(2)高成云:“卷成云慢慢向前推进……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成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3)雨云层:“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成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4)积雨层:“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积雨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三.谚语略。好处: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四.1.因为卷云和卷积云与天气的变化是一样的,这样写节省笔墨。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3(1)有时像一条洁白的丝巾。(2)有时像一缕白色的炊烟。4这一段主要写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四种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天气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18课《绿色蝈蝈》答案:一(略)二3 a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b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4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三 3 a 吃的习性。 b 因为禅的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19课《 月亮上的奇迹》答案:一、1、2(略)3、(1)观测(2)检查(3)测定(4)预定
二(三)1、(1)吃早饭,穿上宇航服;(2)进入指挥舱;(3)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自动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4)第一、二级火箭自动脱落,第三级火箭启动工作;(5)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进入登月轨道;(6)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完饭、睡觉;(7)按计划登月,飞船减速、停火;(8)换乘登月舱,登月舱和飞船脱离,在绕月轨道上飞行;(9) 登月舱降落,胜利着陆;(10)登月舱打开舱门,宇航员登上了月球;(1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12)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13)竖起一块纪念碑;(14)安装电视摄像机;(15)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16)安装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17)安装测定月震的月震仪;(18)插上美国国旗;(19)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20)停止作业,返回登月舱,吃中饭,睡觉;(21)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飞船对接;(22)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返航;(23)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2、a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b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C(1)“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现实;(2)它标志着人类探索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的开始,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3)他说明了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yi/55260.html

相关阅读:《〈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第15课《我的梦想》教案
短文两篇
《观舞记》 教学设计
袁隆平的“寻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