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初二物理第七章第七节比热容导学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第七 第七节 比热容
学习目标:
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和放热
2.知道比热容概念,会用比热容公式计算热量
重点:比热容 热量计算 难点:用比热容公式计算热量
前检测:
1.关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壶开水冷却,温度降低,内能不一定减少
B.冬天用热水袋取暖,人体感到暖和,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内能
C.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几年后剖开,切面处互相渗透,属于扩散现象
D.和平号空间站坠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生热,是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内能
2.如图7所示,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有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可以观察到棉花燃烧起。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 方式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
3.用锯条锯木头,锯条的温度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使锯条内能增加的。
4.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了,说明
A.这个物体一定吸收了热量 B. 外界一定对这个物体做了功
C.这个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这个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一定加剧
5. 下列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A. 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变热 B. 白炽灯泡通电后发光
C. 晒太阳感到暖和 D. 一壶水在煤气炉上加热,温度升高
6.下列事例中,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
A. 内燃机做功冲程中燃气对外做功B. 利用热水袋取暖
C. 用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壁发热D. 烧水时,水温逐渐升高
7.下列事例中,通过热传递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
A.放入电冰箱中的食物温度降低 B.给自行车轮胎充气时,气筒变热
C.夏天,在阳光的照射下,柏油路面温度升高 D.冬天,两手互相搓一搓,觉得暖和
8.下列现象中哪一个是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 ( )
A.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B.用煤气炉给水加热
C.用灌了热水的热水袋取暖 D.冬天,在房间内用暖气取暖,全身感到暖和
新自学:
一、根据经验回答问题:
1.烧水时,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为什么?
2.把0℃的一壶水烧到60℃和烧到90℃,哪个需要的热量多?为什么?
经验告诉我们:水的质量越大,升高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也越大。
思考:???
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
二、新自学:探究实验:
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吸收的热量一样吗?小组讨论:怎样才能正确实验并且得出结论?
上完成(演示实验:)
实验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多。
比热容: 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 国际单位:
计算公式: 计算热量公式:
查表得出:水的比热容: 物理意义:
想一想:1、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变化不大,而内 陆与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呢?

2、冬天取暖用的暖气,汽车发动机的冷却,为什么要用水做工作物质?

堂练习:
第一关:1.向秧田中灌水可以避免秧苗受霜冻伤害。这是利用了水的_____ ___较大的性质。
2.在日光照射下,水泥路面的温度比潮湿地面的温度高,这是因为水泥路面比热容    。
3.下列各种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有很大引力的缘故
B.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显著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C.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
第二关:1.质量相等的a、b两种不同液体,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
加热器加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14所示,根据图象
可以判断a液体的初温 b液体的初温(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升高相同温度,   液体吸收的热量多。
2.如图24所示,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甲和乙分别放入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两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加热,并分别用相同的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实验步骤如下:
(1)经过一段时间加热后,观察甲、乙两杯中的温度计,发现甲杯中水的温度比乙杯煤油的温度 ;(填“高”或“低”)
(2)若要水和煤油升高的相同,要停止对 杯加热,对另一杯继续加热;(填“甲”或“乙”)
(3)实验表明: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4)为了比较各种物质的这种特性,在物理学中引入 这个物理量。
3.质量为2kg水温度由20℃升高到70℃时,水吸收了多少热量?[c水=4.2×103J/(kg•℃)]


第三关:
1、铜的比热是铅的比热的3倍,它们的质量之比是2:1.若铜块和铅块吸收的热量相等,则
铜块和铅快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反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er/50271.html

相关阅读:台湾省
八年级地理台湾省 教学案
中国的区域差异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