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18分.每小题2分>
2、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自出新裁葱笼社稷B、不毛之地学籍轩敞
C、目酣神醉妄肆闾左D、防不胜防突兀忿恚
3、对下面句子的主干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我军切断铁路线>
B、炽热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炮火映红了天空>
C、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死尸堆>
D、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似世界一大奇迹。<水稻培育成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每当回忆起向王老师学琴的那段生活,他那严肃的神态,亲切的话语,耐心的指导,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B他找到了一个补救损失的办法,心情突然渐渐平静下来。
C你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取决于你的不懈努力。
D他进了考场才发现铅笔盒和草稿纸落在家里了。
5、说话得体的是()
A老师对小明说:“这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明白?”
B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C昨天是我的16岁诞辰。
D老师,你上课讲得太快,我根本没听懂,再给我讲一遍。
6、选出能与“四面云山来眼底”构成对偶的一项()
A.千树万树梨花开B.万紫千红总是春C.万家忧乐在心头D.千锤万凿出深山
7、按要求变换句式有误的是:()
例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
A变换成被动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我总被一些事情感动着。
B变换成否定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不能不使我感动。
C变换成反问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吗?
D变换成感叹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啊!
8、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1)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2)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4)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A、(2)(4)(1)(3)B(1)(3)(2)(4)
C、(1)(4)(2)(3)D(4)(2)(3)(1)
9、下面这句话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请你加以修改,使句子只有一种明确的意思。(3分)
原句:学校收到了许多出版社送来的图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餐馆一广告为:“好吃,您告诉大家;不好吃,您告诉我们。”这两句话看似挺自信,但仔细推敲一下,这样说仍显得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没有足够的把握。请对这一广告稍作改动(不改变字数),使其更显自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10分)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
[4]
[5]
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①桥宽约8米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②表示程度B、①表示限制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②表示限制D、①表示限制②表示估计
12、甲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1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2分)
1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___之情。
(2分)
15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较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回答16—20题。(18分)
【甲】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特点,这才是可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皲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这里的树,又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妇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4]
[5]
【丙】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渐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16、三段文字都写到“树”,但各有不同的特点,如甲文所写的树木特征是“高低错落,充满画意”。请从乙丙两文中选择有关词语,概括树木的不同特征。(2分)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三段文字写树都强调了气氛,如甲文突出繁华欢悦,乙文突出__________________,丙文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8、对这三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2分)
A.甲乙两文多处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B.甲文没有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乙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D.甲乙丙三文都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19、从说明顺序来看,甲乙两文都是____________顺序,丙文是___________顺序;从文段结构看,甲文是_____________结构,乙文是__________结构,丙文是并列结构。(4分)
20、有人认为甲文段中写的“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妥,因为既然“没有”就无说明的必要。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人能与鸟比翼齐飞吗》完成21-25题(9分)
①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能像鸟一样在蓝天上翱翔。据《后汉书》记载,我国在1900多年前就有人用在鸟的羽毛制造成翅膀试验过飞行。直到17世纪,欧洲还有人试图这样模仿鸟类飞行,但都未以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②经过长期研究,人类终于弄明白:人的肌肉能量与鸟类比较,相对来说要小得多,因此靠双臂来扇动翅膀,是无法克服自身重量进行有效飞行的。扑翼飞行的失败,并不能阻挡人类的探索。1783年,人们利用轻于空气的飞行器——气球,第一次升上了天空。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在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方面探索,开始也进行过扑翼机的研究,但是由于鸟类飞行时翅膀的运动十分复杂,限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还不能提供轻而坚固的材料和高效率的动力,这种尝试仍未成功。后来,还是鸟类的翱翔(不需扇动翅膀)和风筝的飞行给人以启示,终于采用固定机翼的形式,于19201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的载人飞机,实现了飞行的理想。
③从那以后,航空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今天,千姿百态的飞机飞向蓝天,为国防和国民经济服务乘坐飞机已成为极普通的事了。不过,人们感到乘坐飞机并不能享受在蓝天自由飞翔的乐趣。于是,许多航空爱好者们绞尽脑汁进行扑翼飞行的研究。不久前,科学家们制成一种“机械鸟”,它以一台小电动机为动力,扇动两只3米长的涤纶薄膜翅膀,便可轻盈地飞上天空。这种扑翼机可用于体育
[4]
[5]
运动,也可用于军事侦察和通讯联络,引起各国航空界的极大关注。我们相信,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一定能实现像鸟一样在广阔的蓝天中自由翱翔的美好愿望!
21文中表明当今飞机种类众多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研制扑翼飞行器并不容易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文中②提到了两种飞行方式。其中飞机的飞行应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机械鸟”的飞行应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2分)
23文章结尾处与开头“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能像鸟一样在蓝天上翱翔”一句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回答不少于3种)(2分)
2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四)阅读《难忘的一课》完成22-25题(7分)
(1)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一屋的跺脚声。
(2)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_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___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_地望着他。
(3)“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4)几十双眼睛在问。
(5)“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6)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7)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8)就在我还未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9)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到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26、在文中第(2)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____。(2分)
A.丢今非昔比惊叹B.降神态自若惊恐
C.栽一反常态惊异D.飘判若两人惊诧
27、下边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2分)
[4]
[5]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C.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如室外的天气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28文中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1分)
29作者在第(8)自然段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2、A3、C4、D5、B6、C7、C8、A
9学校收到了出版社送来的许多图书
10好吃,您告诉我们;不好吃,您告诉大家。
11、A12、举例子作比较。13、结构特点观赏晓月14、形式优美赞美
15、晓月圆距离近光度亮
16、乙:古老苍劲,造型奇特;丙:繁茂交错,莽苍深邃。17、(乙文突出)幽静典雅;(丙文突出)庄严肃穆。18、B.19、逻辑;空间;总分;分总。20、此题开放性强,答案不求统一,不论肯定否定,言之成理即可。
21、千姿百态绞尽脑汁22、翱翔扑翼飞行
23、“我们相信,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一定能实现像鸟一样在广阔的蓝天中自由翱翔的美好愿望”作用:提示和突出文章的中心
2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25、时间顺序
26.C27.D28.面对困难……困难不过如此
29.以欧阳老师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实,证明经过努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使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中心思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er/1207404.html
相关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试卷
最新八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5月月考试卷(带答案)
初二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专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