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话题作文是近年考试的热点。2004年全国十五套考题就有十套是考关系型话题,今后几年还可能会考及。可有不少同学对关系型作文心存畏惧,主要原因是立意容易跑题、偏题。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立意呢?可从下面几方面下功夫:
一、注意题引材料的倾向和提示语的暗示
题引材料往往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如2004年浙江考题,题引材料:"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 ,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个材料的倾向就表明了"人文素养与发展"的立意方向:人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称;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又如2004年广东考题的提示语是:"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这个提示语就暗示了"语言与沟通"的立意方向:沟通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沟通的障碍。
二、 注意话题两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从2003年和2004年全国高考的所有关系型话题来分析,话题两概念间的关系主要是两种,即选择和条件。
这里的选择关系又往往是可相容的选择,如山东等六省的考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考生就可以选择"别盲目听取别人意见,要相信自己"、"别盲目相信自己,应听取别人意见"、"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任意一个立意。同样,青海等省的"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重庆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江苏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考生都可以在两个概念的前面加上一定的限制语后,从三种不同的选择去立意。
这里的条件关系应从具体话题来判断,如四川等省的"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就是前提与方法的关系,前提确定后,方法由考生自己选择;广西等省的"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结果和必要条件的关系,要取得前面的结果,后面的因素是一个必要条件;天津的"材与非材",就是一个隐闭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隐闭条件就是认识、角度、方法等的不同;辽宁的"平凡与自豪",就是前提与认识的关系; 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前提与结果的关系。
三、 注意所供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两概念的内涵
四、 注意针对现实严谨立意
古人就讲"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也有一个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阅历的要求,因此立意一定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或实用性,力求情感鼓舞人,批评教育人,理智启发人,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还有,立意要严谨仔细,不留破绽,该限定的要限定死;最好能把自己的立意先写在草稿纸上,进行思辩,反复推敲,确保无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uowen/xiezuo/17723.html
相关阅读:写应该避免的几个问题
少教多学之以读促写式作文教学探讨
描写人物外貌的指导课
材料审题立意的两种做法
善用佳句出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