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立意教“三思”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作文写作指导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作文立意,即写文章确立主题。我国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十分重视文章立意,因为文章的优劣成败主要取决于它。今天,占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立意是其难点,更是重点,这是大家的共识。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紧紧抓住“立意”这个重点不放,在整个作文教学的系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写作时动笔先立意、立意要“三思”的习惯。  

 

首思高度 

 

所谓高度,即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头俯瞰时代,俯瞰写作对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者能够透过社会生活和事物的现象,正确地揭示其本质,写出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指导学生写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为题材的文章,不要就事论事。假如就事论事,无论把战争场面写得如何惊心动魄,情节如何壮烈复杂,还不过就是场战争。如果能站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跳出战争写战争,指出这是侵略,是挑衅人类和平,是借反恐而实行掠夺,是妄图称霸世界,立意就深刻,就写出了美伊战争的本质。以重大的社会题材立意写文章是这样,那么以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为题材写文章有没有思想上的制高点?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得出的结论是:有。例如有位同学说:“阿拉伯数字‘1、2、3……’这种生活中记录事物数量的符号,怎样看待它,怎样思考它,也是有思想高度可言的。”他举2004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有一考生依据命题要求写的题为(欣赏数字中的语文)为例,并援引其中两段:

 

“8”是两颗紧紧相连的心,是深情厚意。于是,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情;有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离愁别绪;便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意浓浓……

 

“9”是气球,是自由,是旷达。于是,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媚权势;有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不慕荣利;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适其乐……

 

是啊,小作者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使日常记录事物数量的数字符号俱有妙不可言的神韵,变成了一种活脱脱的生命。

 

我告诫学生,要使自己的作文立意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必须牢牢记住:

 

第一,以正确的思想认识,先进的思想理念,从自己积累的全部的写作素材中提炼出最为精粹的“意”来确立明确的主题,从构思到写成文章的全过程中,自己要清清楚楚地知道想告诉别人“什么”和“为什么”。“什么”是立意的依据,“为什么”是主题,从内容到形式要和这个“为什么”相一致。

 

第二,写文章必须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可能,把最高的“意”,最好的“意”,最美的“意”,最新的“意”传达给读者,影响读者,催人向上,激人奋进,这才能说你站到了一定的高度立意。

 

第三,提炼好写作素材。托尔斯泰说:“黄金要通过淘洗才能得到,精辟的、被表达得很好的思想也是这样。”写作活动中,常听说:我写文章也是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就是发现不到新鲜东西,无法从一定的高度立意。但是,对同一写作对象,为什么有人就有新意可言?并且思想层次高?关键在于提炼,写作就是提炼,能提炼出高雅的思想、深刻的立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能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常思考,勤动笔,至关重要。不能发现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意义,提炼不出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文章的“意”就立不起来,更不必说高雅的新意。

 

再思角度  

 

角度即写文章的出发点。课堂里数以万计的中学生使用同一个版本的教材,做同一个题目的作文;考场上数以万计的考生面对着同一份试卷,思索着同一个考题。从课堂到考场,以同一个材料作文,出现立意平平、大同小异在所难免,也是司空见惯。要从这千人一面、干口一腔、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何其艰难!但是写作中“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也是经常出现的。审视写作角度,同中出异,绝处逢生,这就是我们研究的写作角度问题。

 

例如,在写第一单元(课标教材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作文时,许多同学拟题《老师,我想对您说》,从“老师,我是差生,我需要您的关心”的角度立意,结果写出来的文章思想内容肤浅,实在是平常不过了,显然这个角度选得不好。有一位同学从“我是好生,好生更需要您关心”的角度立意,解剖自己,找出了自身的许多缺点和不足。他认为只因为是“好生”,学习成绩好,就“一白遮三丑”,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引起老师足够重视,好生的发展前途未必好。接着又列举近年来报上披露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弑友”、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张亮“虐猫”等事件,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好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他还宕开笔墨,写道:“纳粹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是杰出的技术专家,但他还不是像浮士德一样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纳粹文人的智慧成了野蛮的杀戮工具,带给人类的只能是灾难!’’由于角度巧,作者身上的灵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笔墨富有生气,文章也显得大气。

 

由此可见,立意的艺术,表现主题的技巧,全在一个“角度”上。因此,写文章的困难在于瞄准角度,文章的优胜往往也在于瞄准角度。找角度,就是给你要写的人物营造一个最佳的表现他的思想和性格的氛围,给你要写的事物瞄准一个恰当的着眼点和切合点。如果角度没找好,或者不恰当,或者在写作过程中换来换去,就有可能使头脑中萌发的“意”一闪即逝。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一个话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使用、发挥一个材料。但是在这众多的角度里,只能瞄准那个最能说明事物本质意义和最能体现材料的真正价值的角度,抓住它,悟出“意”,把它作为文章的主题而确立下来,清晰地去表述。

 

实际写作中的“角度”是从哪里来的呢?报纸杂志上中学生的优秀作文,中考高考满分作文,都清楚地表明,“角度”是从对事物的具体感受和独特的认识中得来的,只要作者带着真情实感用心去发掘,去探寻,其思想就可以借助联想不断升华,不断碰到一些难得的“触点”,使头脑中储备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情感融合,激起灵性,产生灵感,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构思文章的最佳角度。

 

瞄准最佳的写作角度,有三点必须注意:

 

第一,不贪大求全,不写力不从心的主题。中学生应该从最单纯的、自己最能够理解、驾驭的日常生活小事写起。最困难的、也是最能说明写作本领的就在于能够体会出日常生活小事的新的意义。从一定角度把小事写出新意,是我们从复杂的事物中瞄准角度写好作文的基础。如果没有平时的练习,就没有考场上的得心应手。

 

第二,写作时要保证角度准确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题单一、集中。学生作文出现“跑题离意”,是没有把握住角度的表现,是作文的大忌,必须克服。

 

第三,培养自己建立在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基础上的敏锐的洞察力,即觉察事物细微差异的能力。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善于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寻求共同点或因果关系。具备这样的洞察力,才能瞄准写作角度,获取写作意境。从生活到意境,从意境到作品,是一个细致、复杂的熔炼过程,一篇文章的基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角度的选择与确定,完全是受这个洞察力支配。如果没有这样的洞察力,要瞄准写作角度是很困难的,“意”也就立不起来。

 

三思尺度

 

所谓尺度,这里是指写作一篇具体文章时运用材料的 多寡,详写略叙的安排,藏锋露底的处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考量。《红楼梦》里薛宝钗与姐妹们议论画大观园图时说:“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这是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道出他对艺术品创作的精辟见解;一篇好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写文章时,握在手中的笔就像一把尺子,“这样多寡的材料”“这样详写略叙的安排”“这样藏锋露底的处理”等都要讲究适当,讲究尺度。一个立意是通过一整篇文章来表现的。要恰当地把这个立意表现出来,只有在尺度适当的载体中,它才是妥帖自然的。少一点,“意”立不起来;多一点“意”跑了。新颖的立意,深刻的主题,“恰恰的是这样”地存在于这合乎比例的空间中,一旦破坏,它也就随之消失。

 

不少同学写文章运用材料的多寡、详写略叙的安排、藏锋露底的处理等没有把握好尺度,有很大的随意性,结果所立的“意”要么遭到破坏,要么不见了踪影。

 

例如,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敢问春风何不度》的作文,前半部分确实是“敢问”:学校和老师开大会开小会宣传素质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但是素质教育随着大会小会的结束而结束,传统的教学理念也随着大会小会的结束而继续“传统”,他们心里“考”字独占鳌头。这位同学往下继续写道:

 

和以往一样,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老师们布置作业,一个比一个多,一个比一个要求严;检查作业,一个比一个“认真”,一个比一个厉害。尤其是数学老师,布置的题目又多又难,同学们无法完成,他就按少做一题打手心五棍子处罚。

 

手心打肿了,泪水也出来了,但作业还是出不来。平时一看到数学老师,手心就隐隐作痛……

 

可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立意,假如写到这里停笔该多么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啊!透过“隐隐作痛”,读者不由得回想起那些不堪重负的学生:离校逃学、跳楼自杀、无奈弑母……一桩桩痛心的事件,一个个沉痛的教训,呼唤着仍然沉睡的乡村教育。可是这位同学写到这里,好像觉得对不起老师,又加了一段赞扬老师工作辛苦的话,“老师,我知道您这样做是为了我好,我不记恨您”。一下子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意义给捅漏了。“隐隐作痛”仅仅被停留在手心的感觉上,而没有把它当做思想的延续,没有抓住手心所能容纳、所能表现的深刻的立意。于是,我找这位同学交谈,并征得他同意,就这个实例,大家共同探究写文章要把握好尺度的问题。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多了一段话,适得其反,由于没有掌握好尺度而使本来不错的立意受到了破坏。

 

怎样把握好写文章的尺度,我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这个立意”使用材料的多寡。合理地使用写作材料,表意才能畅达。以著名作家魏巍写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探究:这篇文章主体部分,作者首先选择一个典型事例(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革命英雄主义,唤起读者热爱志愿军战士的感情;在感情炽烈之际,及时续上第二个事例(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使炽烈的感情更加旺起来;这时又添上第三个材料(作者与吃雪战士的一席话),把文章推向高潮。最后呼应主题(“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结束全文。作者把三个最典型的材料,安排在三个关键性阶段,疏密有致,把“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个“意”立起来了。

 

第二,把握好文章艺术表现的“交切点”。艺术的魅力就在这“交切点”处。不到位,无魅力;过了头,又失败。为什么人们不认为坐电梯上大楼是技巧表演,而把登杆爬高作为艺术呢?因为后者处在成败的“交切点”上。以课标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斑羚飞渡》为例分析:一群斑羚,被狩猎队所追杀,逃到悬崖边。当“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时,显得那么惊慌、无助,它们“胡乱蹿跳”,一只老斑羚竟想奋力“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了下去”。在这个场景中,斑羚对生的渴望被表现得分外真切动人,吸引着每个善良的人们去关注它们的命运。这时意境发展到艺术的“交切点”处,往后怎么处理文章的发展?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失去尺度,使一个非常好的立意无法体现。《斑羚飞渡》的作者是这样处理的:斑羚群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以牺牲老斑羚的生命为代价,成功地完成了山涧上的飞渡,保存了种群。至此,作者要我们反恩人类的所作所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的立意得到完满的体现。

 

“高度、角度、尺度”是作文立意时必须同时考虑、密不可分的三个方面。这里所说“三思”只是撮其立意大要言之,文章立意要考虑的方面很多,有待大家共同探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uowen/xiezuo/16933.html

相关阅读:善用佳句出美文
写应该避免的几个问题
材料审题立意的两种做法
少教多学之以读促写式作文教学探讨
描写人物外貌的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