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赞扬人家中年妇女,就是陈词滥调,人家听了还生气;倘若借苏东坡的“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夸她,她保准兴高采烈。
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鸟飞过的时候,能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的妈呀,全是鸟!
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中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唉呀天啦,全都是沙子,快回去吧!
到校园闻到桂花香,说:真香!再到公园又闻到桂花香,还是说:真香!这是傻气。要是像苏东坡一样说:水殿风来暗香满。那才是文气。
最是经典能致远,唯有书香更怡人。作文的“文气”来自哪里?来自阅读。
古今中外的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数以亿计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使我们了解到世界文学画廊中的泼留西金、葛朗台、夏洛克、阿尔巴贡等四大吝啬鬼的丑恶灵魂,让我们感受到《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和《赵氏孤儿》四大爱情悲剧的丰富内涵,体会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四大文学名著的无穷魅力,认识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文学巨匠笔下让人们永世不忘的艺术形象。
毋庸讳言,如今在应试教育巨大压力下的中小学生中真正接触经典名著的有多少呢?
近些年,我先后应邀到全国一些兄弟学校讲课。每到一地,我总喜欢跟老师们做些交流,走进学生中间,看看学生到底在干什么。
我曾做过调查,一个班60名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读过10本以上文学名著的不到10个人,有上十个学生甚至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文学名著。可想而知,那他的作文能写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样具有“阳刚之美”的句子吗?能写出“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样具有“阴柔之美”的句子吗?
如果我们不走进经典,仰望炫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聆听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抚摸“推”“敲”不定的月下门,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感受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领略魏王的老骥之志,诸葛的锦囊妙计;吟咏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品味执过羊鞭的《兵法》,受过宫刑的《史记》;叹惋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斟酌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那我们能传承: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写尽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吗?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感受夏日之美吗?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而表达思乡之苦吗?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而领略莺飞燕舞图吗?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而坚守做人的高尚节操吗?……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气”来自哪里?来自于练习。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阅读是写作最重要的动力,只有多读,才能体会更多。在阅读的基础上加一定的练习,写作水平才能上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若换为“天高地阔,欲往观之”;“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若说成“孺子含辛,隐忍不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若变为“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我带着你,你带着钱”若改为“我执子手,子挈资斧”;“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若成了“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是不是觉得“文气”磅礴呢?
丰厚的文学积淀,博大的文化浸润,都会让我们的语言表达文气洋溢。“文气”来自哪里?来自底蕴。
2007年,龙泉中学百年校庆,有人提出修改校训,尽量与龙泉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当时,我正在读龙泉书院创始人舒成龙的《龙泉书院碑记》,其中有“安学、亲师、乐友、信道”八字,我眼睛一亮,就向学校做了推荐,很快被采纳。这八个字最早出自《礼记?学记》,我觉得其厚重的底蕴在全国校训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uowen/xiezuo/1130976.html
相关阅读:少教多学之以读促写式作文教学探讨
材料审题立意的两种做法
善用佳句出美文
写应该避免的几个问题
描写人物外貌的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