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生气女儿不用功准备考试,小云爸爸直接表达生气的情绪,而小娟爸爸则用讽刺性的语言。
心理学家格伦怀特(Melanie Glenwright)发现,儿童六岁时已经可以辨认讽刺的概念,但到了十岁才能了解讽刺中的幽默。
我们面对讽刺时,通常会先在脑海中认知处理听到的字面意义,再根据对方的脸部表情、声调以及和对方熟悉的程度,找出语文背后的真正意涵,感知到对方的讽刺而做出不同反应。有人会笑出来,有人会冷处理,也有人会可爱的反讽回去,那就是小娟对爸爸的反应。
小娟和爸爸关系亲密,使用讽刺性的幽默语言互动,应是家常便饭。初中的她也会根据爸爸的表情和声调,了解爸爸只是运用讽刺性的幽默希望她赶快去读书。
讽刺语言和愤怒情绪,在人际关系中经常发生。例如,母子陪爸爸去钓鱼,觉得无聊的太太一直吵个不停,看到鱼上钩了,便说:“这条鱼好可怜哦!”丈夫冷冷的说:“是啊!只要闭嘴不就没事了吗?”丈夫不直接骂太太,反而用讽刺表达他的不悦。这两种不同的状况,对在一旁观察的儿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当青少年接触到愤怒的对话时,也许会暂时使他们比较努力,但却阻碍了创意发想。如果非要生气不可,可改用讽刺性幽默,至少让对方听到后,在解决创意问题方面,不会受到阻碍。幽默而不生气,有助于解决创意问题。
对孩子的讽刺性幽默要运用得宜,对事而不对人。如果非要对人,一定要像小娟和爸爸那样的关系,加上小娟成绩不错,很受父母信任才可以。千万不要让敏感的孩子觉得父母在责难他、不爱他,而影响孩子的自尊。
其实心理学家的研究都一再验证,直接表达生气,或让对方觉察不出幽默的讽刺,对孩子、对大人都不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998710.html
相关阅读: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