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留言:“我家孩子6岁了,以前不知道怎么带孩子、又累,对孩子没什么耐心,孩子本身也十分娇气,动不动就哭或发脾气。他做错了事,我会很严厉地对待他,可是孩子很倔强,仍不住了我就会骂他甚至打他。渐渐地,我发现孩子很怕我,特别是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的时候,总会可怜兮兮地求情,但事后却好了伤疤忘了疼,我说的话都成了耳旁风。有时,我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很失败……”
正如这位妈妈所说,长久以来,她并未掌握好正面管教孩子的有效技巧和方式,相反,因为采取了错误的惩罚方式,导致她与孩子之间不能进行良性沟通。因为孩子如何为人处事,其实是受父母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影响的。
如果孩子在做错事的时候,爸爸妈妈上来就是训斥或责骂,孩子会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推诿责任。虽然孩子都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的,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但我们同时也要做好孩子的引导工作——问清原委,与孩子一起收拾残局,并且提醒下次该注意什么。
正确做法
对于愿意承认错误、并承担后果的孩子,大人可以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的行为进行鼓励,并适当减轻惩罚,如此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如果孩子主动承认,父母要及时鼓励和称赞孩子的诚实和勇敢,长此以往,鼓励和称赞就会强化孩子好行为的建立和养成。
2严厉、粗暴的惩罚,只会歪曲教育的目的,导致不良结果一位妈妈说:“孩子特别调皮还不服管教,大人说话要说好多遍他才听,因为他经常犯错,所以我常常打他的屁股、或是让他罚站,但我发现,这些方式渐渐没有效果了,孩子变得越发倔强不听话。幼儿园老师也反映,孩子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询问原因,他却一脸坦然地说,‘谁叫他不听我的?’这可愁死我了,真的知道怎么教孩子了。”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度”就必须合乎孩子的接受范围。不能太严厉,不能太粗暴。
其实,孩子之所以这样,可从父母的教养中找到痕迹。生活中,许多父母对孩子的错误常会采取非常严厉的惩罚手段。比如,你错了,我就剥夺你的权利、对你实施体罚,但从不就此做过多解释。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孩子对待他人会同样粗暴,不考虑他人的权利和需求、也从不考虑行为的后果。
要知道,孩子再小,他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惩罚”不应成为父母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打倒孩子,而是为了引导孩子,因此,我们的“惩罚”也必须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唯有如此,才能激起孩子的羞愧感,真正帮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获得进步。
正确做法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要急于粗暴的惩罚,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我很不高兴你的做法”、“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这样做,一是让自己平静下来,二是让孩子知道你生气了,三是给孩子反思自己错误行为的机会和时间。
3惩罚前要有规则,惩罚时要按之前立好的规则进行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为了真正帮孩子建构规则,区分好对错、应该不应该,平日里父母就需要对孩子不应该做的事,事前跟孩子协定一个奖惩规则。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正确做法
“惩罚”孩子的时候,家长更重要的事情,是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这是一个教会孩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此,孩子才能掌握正确行为处事的方法。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执行“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
最忌讳“惩罚”孩子的时候,把焦点集中在让孩子难受上,比如让其坐冷板凳、关小黑屋、让孩子独自去想。这些冷处理的方法,不仅会伤害亲子关系,而且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标准和目标,孩子仍然不清楚怎么才是对的。
4父母的言行要一致,不可一人罚,一人赏很多父母喜欢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会使惩罚失去作用。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更有可能导致惩罚的失败。
正确做法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奖励时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TIPS:惩罚中的另外几个禁忌
?①不可以讽刺、挖苦孩子。惩罚旨在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②不可以无休止的唠叨。话要说重点,一遍就好。否则孩子表明说“知道了”,但极有可能只是为了停止你的唠叨,其实并未真正听懂。
?③不可以翻旧帐。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牵连、翻旧帐。
最后,请一定记得,“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所以,惩罚之时,要让孩子明白他为何受罚,并且带孩子一起,更多将关注点集中到事后的问题解决上。当孩子有好的表现,多鼓励孩子的正性行为,才能逐渐以鼓励替代惩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978583.html
相关阅读: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