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贝,到底应该怎么带,不同时代的家长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育儿理论。多少年来,这本“育儿经”一直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变迁,并展现出其时代的烙印。
60年代
粗放型
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行
冯淑珍(75岁):我几个儿女当年都是“粗放式”带大的,没现在这么多讲究,他们几个哪个不是活蹦乱跳、没病没灾的?当时的观念就是,只图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把他们拉扯大就知足了!
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习俗上是请子女多、身体好的妇女给喂第一次奶,叫做“开奶”。在此之前只给孩子喂点水。过去给孩子喂饭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就是把高粱米煮熟了,然后用嘴嚼碎,再吐到一块干净的布上,用布把饭里面的汁挤出来,放上点糖当奶粉喂孩子。
小孩儿出生7天或12天,就得睡家里祖传下来的“悠车”。所谓“悠车”,其实就是一个木制摇篮,挂在大炕的上方,有一米长,两端是椭圆形的,上面4个 铜钩用4根粗绳子拴着,固定在屋顶的吊环里。把孩子放在“悠车”里,肩、臂和腿都要用布带子绑住,一是防止翻身掉下去,二是让他不“溜肩膀”,胳膊腿长得 直。睡“悠车”的孩子长大身材好,没有前鸡胸、后罗锅、溜肩膀、罗圈腿之类的毛病。但也有不好的,就是绑住胳膊腿的孩子不能随意翻身,只能仰卧,时间一 长,有些“后脑勺”就被压平了。
那会儿根本就没有什么“尿不湿”。尿布都是旧衣服、裤子改的,还是那种家里自己织的布,硬硬的,很粗糙。从大儿子到小女儿,我都一直在用这几块尿布,早就洗得泛白或变黄了。
我总觉得,孩子不是教育出来的,什么样的孩子就该长成什么样。平时,我会给他们唱几首小时候就听过的儿歌,其他时间,几个孩子几乎天天都去院子里疯跑、去水库洗澡、摸鱼。
专家点评
冯女士的育儿经,绝大部分都被时代淘汰了。现在的育儿经中再不是只有“吃好”、“喝好”、“长得胖”、“别磕了碰了”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而是有了更多 新的内涵在里面。比如,不能违背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采取绑腿等方法。因为婴儿出生后,下肢呈自然弯曲状态是正常的,肩部和头部也是一样。如果过分束缚, 反而会影响骨骼发育。过去孩子生得多,家长和孩子很少交流,不重视亲情之间的沟通,忽视了心理教育,可能会造成其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障碍,甚至导致性格 孤僻。但值得发扬的是,过去的孩子都是满院子跑,不像现在活动空间大多局限在家里,会更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80年代
规划型
提前给孩子规划人生
宋芬(52岁):我生女儿的时候是1980年。那个年代生孩子,生就生了,没见谁想那么多。我和丈夫在单位都很忙,所以谁也不能把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只能轮流管。
我女儿断奶很早,1个月就给她喂奶粉了。因为怕烫着她,每次喂前,我都把奶瓶放在嘴里试试温度。3个月时,我开始给她吃蛋黄,4个月喂烂面条。她大一点了,特别不爱吃饭,必须得边哄边喂,有时太费劲了,就开电视让孩子看,达到多喂几口的目的。
老人都说孩子怕冻不怕捂。每到降温,我就给她捂上厚厚的一层,晚上反复起来,看是不是又踹被子了。
她小时候爱让人抱着,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我都抱着她,全家一起看电视时,每次她不老实,就得把她放在腿上,又拍又晃,有时还得使劲地颠,这才听话。
女儿几个月的时候,就让她学走路了。一来担心地板脏,不愿让她在地上活动,二来怕爬的时间长了,耽误了学走路。
我们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每天监督她做作业,否则不能下楼玩。我妈说,邻居的孩子,小时候都没怎么管,现在也都挺有出息的。可我觉得不对,孩子就像一 张白纸,完全看家长怎么描绘,怎么给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我们从小就给孩子做了规划,上什么小学,考什么高中,学什么乐器,准备多少钱留着出国上学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744382.html
相关阅读: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