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记忆力培训
快速阅读培训
速读训练软件
手机版
提高记忆力
记忆法
最强大脑
快速阅读
阅读答案
励志名言
经典语录
经典句子
高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大学
增强记忆力
记忆术
记忆大师
全脑速读
电子课本
伤感文学
名人名言
诗词大全
初中
初一
初二
初三
中考
专业
左右脑开发
注意力
记忆实例
速读教程
单词记忆
智慧人生
故事大全
幼儿教案
小学
词语
组词
造句
教案
试题
记忆力训练
记忆方法
记忆宫殿
右脑开发
速读训练
思维导图
学习方法
学习计划
早期教育
潜能开发
作文大全
记忆资讯
右脑记忆方法
右脑开发训练
照相记忆
影像阅读
思维模式
吸引力
潜意识
催眠术
九型人格
教练技术
古诗词名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精品推荐:
逍遥右脑
>
早期教育
>
家庭教育
>
“孔融让梨”在家教中的应用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近日,有媒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上海一所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却被老师打了大大的红叉。这张试卷被孩子的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被网友转发了2000多次,评论700多条。孩子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呢? 从价值观上看待“孔融让梨”这件事,应该有四种选择,即:A毫不利己,专门利人B损人利己C利己利人D损人不利己。编者出这道选择题在微博测试时,多数网友都选择了C。但是,当孩子作出“我不会让梨”的选择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正确答案”真的只有一个吗?很明显,在教孩子“孔融让梨”的经典故事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恰恰是要考量一下自己的价值选择。 妈妈,你说的孔融让梨害死我了! ◎雨中小菊 儿子小时,我常给孩子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不知不觉的灌输下,由水果开始,孩子慢慢养成了谦让的好习惯。作为父母,我们也一直为孩子能做到“识礼谦让、尊老爱幼”而感到自豪。 让梨思维的改变,是从孩子8岁开始的。那年暑假,我给孩子报了一个去外地旅游的拓展夏令营,这是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生活。为此,我和孩子都很期望会有啥样的收获。 谁知第一晚,打电话回家的孩子,情绪就明显不高。他期期艾艾地告诉我,妈妈,你说的孔融让梨害死人了!我诧异地问缘故,孩子告诉我说,中午到达营地,已经是1点多钟了,大家又渴又饿,按照座位牌号做好后,看到准备好的成桌饭菜,自然就饥不择食起来。 虽然老师再三强调,各桌营员要遵守吃饭的纪律,尤其大营员要照顾小营员。但是,一桌饭菜,还是很快就被其他几个稍大的孩子一扫而光,而吃饭一向习惯恭谦让的我儿子,还有身边的另一个女孩子,只能望着空空如也的菜盘子发愣。 两个孩子以为老师会及时关注到还有营员在饿肚子的事实,但带队老师却疏忽没有注意到。下午的训练,孩子的心情受了影响,加上饿着肚子,可想而知有多糟糕。当时听了,我心疼多过自责,我更着急更关心的是,孩子如何处理的? 孩子告诉我,同样饿着肚子的小女孩,把妈妈偷偷给她准备的牛奶糖,分了一半给他。现在,他们彼此同患难而成了最好的朋友。然后,他们把饿肚子的原因告诉了带队的老师,老师允许他们可以减少活动量。晚上吃饭,他和小女孩也一起学着吃饭时奋勇当先,加入了饭菜上桌一扫而光的行列,事后竟然感觉很刺激,意外有了一种团队生活的感觉。 为此孩子很困惑,所以打电话向我求助标准答案。我想了想告诉孩子,孔融让梨本身并没有错,但没必要把他的行为,当成所有行为的标准答案去生搬硬套,要学会因势利导,吃饭大家都争先恐后时,你完全可以也学着参与其中,这很正常。 孩子还是有些闷闷不乐,我继续笑着安慰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谦让虽然让你暂时饿了肚子,但却意外结识了同样有着谦让美德的好朋友,收获了友谊;更何况,你学会了面对意外,及时修正自己,这本身也是收获!其实只要做事时,心态是真实的、诚实的,表里如一并无错。孩子长舒一口气,挂了电话。 事后,我仔细反思了一下孩子处理此事的过程,发现我们一直奉为样板的、许多老一辈教书育人的观点,照搬到现在的社会每个孩子身上,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我觉得,孔融让梨到底让还是不让,应该让孩子自己学会判断。让孩子在让与不让的过程中,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因地制宜,比让梨本身更有实际意义。 家长发言 让梨:一场公心和私心之间的角逐 小时候,父母常常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要懂得谦让。为人母后,我却从没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孩子礼让。 一是觉得孔融这个人物离孩子太远,讲起来太抽象,反而是身边的人和事讲起来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二是觉得让梨是对自己私心的克制,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能够克制自己的私心,提升自己的公心是一项漫长的教育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个家庭可以孤立完成的。 在孩子那个没有教过孔融让梨的世界里,他还是知道了上车要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因为他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在这样做着。他还是知道了玩具要拿来和同伴一起玩,因为我每天都在唠叨,“分享才能有朋友,分享才能更快乐”。 孩子的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情景:一个小朋友的家人为他买了一个他期盼已久的新玩具,他爱不释手地一直拿着玩,当然不忘向自己的同伴们炫耀。同伴们一个个看得眼红,都想玩上两下,纷纷向他申请。大多数情况下,他不批准,因为那个玩具得来太不容易了,他自己的新鲜劲还没过去呢。第二天,当新鲜劲已经随着时间一点点消逝,他开始大方地批准伙伴们轮流玩一会,独占开始变成分享。一个月后,那个新玩具已经变成旧玩具,连同他的伙伴们也不觉得那是一件新玩具了,他开始把玩具拿出去借给更多人玩,甚至直接大方地送给更喜欢它的小朋友,分享变成了贡献。 让梨和分享,我更喜欢分享。让梨是将自己的私心克制了,让出了公心。每个人只有公心没有私心,那是梦想。每个人在合理保护自己权益的基础上愿意分享,那才是一个充满活力、懂得共赢的好社会。有时候,私心恰恰激发出人们无尽的创造力,创造了市场经济这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形式。 让梨与否,其实是一场私心和公心之间的角逐,更是一场如何实施教育的大思辨。 教师发言 从孔融让梨看美德教育 ◎熊小莹 从一个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的视角来看,孔融让梨的考试题目本身出得就有问题。 语文考试考查的是一个学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非道德高度。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更加离谱,孔融让梨的故事之所以可以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在那个年龄可以做到礼让是多么的困难,孩子回答自己不让,可以看出孩子的勇敢与诚实,这难道不是最可贵的品质吗? 选择让梨的人会认为,礼让是美德,我们的社会需要美德;选择不让的人则坚持尊重人的本性,同时也担心孩子一味礼让,在未来的社会中会吃亏受罪。在我看来,让与不让都是孩子的选择,只要不触碰道德底线,孩子有选择的权利,我们谁也不能用道德的大棒给予判断或者指责。 社会需要发展,需要和谐,一定离不开美德。社会心理学指出,人天生就具有利他性,即愿意帮助别人、服务社会的天性。很多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也指出,帮助别人会让人产生幸福的感觉。也就是说只要给孩子适合的环境,允许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必要时适宜引导就足够了。 作为教育工作者,始终认为美德是需要坚持,需要渗透。但是我反对一切简单粗暴的方法,因为那本身就是对于人权利的一种漠视,用让人感觉不好的方法是教育不出美德的。所以大道理有时我会用小故事讲给他们听,有时会做成一些小活动让孩子自己去感受。 我们在元旦前夕搞了一次互相表达感谢的活动,我先对所有的孩子们说:谢谢你们半年的陪伴,谢谢你们在学习上的积极参与,谢谢你们在活动中的配合,谢谢你们给予我的每一次帮助。有了我的示范,孩子们纷纷向班里的其他孩子表达了感谢,被感谢的孩子也会真诚地回答一声谢谢你。 我从来没有想象过一年级的孩子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感受是如此的细腻,此时在班级中流淌着一种奇异的氛围。孩子表达完一轮以后,我邀请孩子们走下自己的座位,到其他想要表达感谢的同学的身边去感谢他,然后抱抱他。没有嘈杂,只有一张张笑脸,像是盛开了的花朵。 我没有打算通过一次活动就可以改变什么,但是我相信,这次活动会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善于发现美好的种子,孩子知道学会感谢不但会让对方高兴,自己也会快乐。 社会需要美德,教育离不开美德,但是教育不等同于说教,我们更加没有权利对于孩子的选择指手画脚。无论教师还是家长,我们只有先做好自己的本分,对孩子全然接纳,再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寻找机会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助人的幸福,播撒爱的种子,保护孩子的心灵。 微博讨论 @宅女朵拉:我觉得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有的孩子会选择让,有的孩子会选择不让,因材施教,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让和不让,孩子心里都有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理由,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以让和不让作为分界线。 @金陵小妮:要了解孔融让梨的背景,同时也不能一概要求现在的孩子让梨,让与不让,看环境。如果一个大环境中大家都在抢,你却让孩子去让,他以后如何生存? @寒江穆:如果仅仅是一个梨子,当然是可以让的。可是如果延伸到当今社会的机遇和利益,还是应该当仁不让。梨子可以经常有,机遇却不常有,如果机遇当前不去把握,估计只有一个后果,那就是扼腕叹息。只要觉得问心无愧,不背后诋毁,不小人作为,还是应该抓住机遇,不退不让。 @梦想起航:作为教师没有理由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的思想被迫接受老师的,世界没有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事情。让,其实利己利人的事情,更发乎自然和内心,带有强迫的“让”显得更加虚伪。孩子就应该从天性出发,父母教师引导,而不是粗暴干涉。有时不告诉是最好的办法。 @乐学缘家庭教育:“损人利己”是缺德,“利己利人”是正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道德。提倡道德、正德,鞭笞缺德。教育孩子应该回归本心、回归真性。学做“好人”有六个字:不伤害,不妨碍。既不伤害自己,又不伤害别人,既不妨碍自己,又不妨碍别人。 学者观点 教育孩子“让梨”不如让他学会分享 ◎付小平 孔融让梨就是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学会礼让、学会分享,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心地善良、无私奉献的人,成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英雄。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在老师的眼里也只剩下这个“唯一正确”的答案。然而,现在的社会却是一个多元社会,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时代。而多元社会必定出现多元的价值观。因此在如今的孩子眼里,可以有很多个选择,绝不仅限于一个标准答案。 其实,“让与不让”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孩子的选择是出自自己的真心,而不是被人为强制的。我还没有给五岁多的女儿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但是我曾变相地问过她一个问题:“伊伊,如果爸爸只买了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让你分给自己和弟弟,你会怎么分呀?” 伊伊想了一会儿,告诉我:“我先要小的,把大的分给弟弟。如果弟弟吃不完那个大苹果,到时候我再接着吃那个大的。”一个很有想象力的答案,得到我的及时表扬。 其实这个弟弟也是我们从小就跟她虚拟的,还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小雨,当初主要就是希望能够减少她的独占欲望。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可以适当缓解孩子那种“一切都要围着我转”的心态。她上
幼儿
园以后,还会经常问我们小雨弟弟什么时候生出来,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心里都会想到给这个尚未谋面的弟弟留一份。 “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石,互相帮助也是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传承。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理应让孩子学会爱,爱他人、爱父母、爱兄弟姊妹、爱国家、爱世界等,但是所有这些爱都必须建立在每个人爱自己的基础上。 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也很难学会爱惜别人。只有认为自己是值得别人爱、值得珍惜的,孩子才会进一步去真正地爱别人。而爱自己的首要一点,就是对自己的正常需求,不压抑、不掩饰、不扭曲。 对于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如果我们教育孩子去刻意隐忍和强行礼让,就是对人的正常需求的压抑和扭曲,也是违反人性的一种做法。很多时候,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我们为了自己的面子和所谓的道德,采取最痛苦的方式,一味地让孩子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去迎合所谓的道德。而这个时候的道德,已经成为不真实的表现,说得重一点,其实就是伪道德。 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自己心爱的东西也不见得都愿意和别人分享。但是我们却要求孩子能够做到大公无私,这似乎有点苛求孩子。是否跟别人分享,这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不要越俎代庖。即使孩子不情愿,家长也只能引导,但不能主导。被夺所爱的感觉,想必家长一定经历过。家长去夺人所爱的后果,可能会导致孩子下一次分享更难,导致孩子变得更加自私。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流行这样一句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认为反过来说,效果也许会更好。当自我的正常需求得到满足,经常获得别人的帮助后,“我”就会有更大的动力为别人服务、去帮助更多的人。 有人也许会担心,如果不大力提倡和鼓励孩子像孔融一样把“梨”让给别人,我们的孩子就有可能变得更加自私自利,尤其是独生子女,甚至还会出现公交车上无人让座的尴尬。 我认为,让梨和让座这两个问题需要分开来看,性质多有不同。让梨这件事不会涉及到社会良俗问题,而在公共场所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却是整个人类公认的社会良俗。当大一点的孩子出现不肯让座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学会尊老爱幼,因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需要互相帮助的。 无论礼让也好,还是分享也罢,只要出自人的本性,只要是出自本能的自觉行为,而不是碍于面子的强人所难,不是道德压制的一厢情愿,就是合乎人性的行为方式。否则,正常的人性就可能被压抑和扭曲。 专家解读 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才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 ◎陈忻 皮亚杰通过与儿童访谈,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有两个阶段:他律道德,6岁之前,道德观念接受外在施加的影响,而且认为规则是不变的;自律道德,6-8岁以后,道德观念建立在对规则的理解上,并且认为如果人们同意的话,这个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做了扩充,认为儿童道德发展要经过6个阶段,在这6个阶段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道德推理。也就是说,人们在评估自己将要付出什么的基础上来思考和判断自己要不要分享、帮助他人、照顾他人等等。 前习俗时期(preconventional) 第一阶段:他律,以服从和惩罚为定向。7岁以前的儿童遵守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避免造成对他人的身体伤害或财物的损坏。这个阶段,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他人的利益,他们往往从身体或者物品来考虑行为的后果而不能考虑行为对他人心理的影响,并且他们分不清权威(老师或者父母)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故而常把权威的观点当成是自己的观点。 第二阶段:利益,以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大概7到8岁之间,孩子体现出来的道德形式是“互惠”。他们认为公平就是等价,我这样做符合我的利益和需要,你也可以这样做符合你的利益和需要。这个阶段,他们认识到人们有各自的利益,有时候会互相冲突,所以权利是相对的。不过他们对权利的理解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习俗时期(conventional) 第三阶段:“好孩子”倾向,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准则。9-11岁的儿童懂得实现自己亲近的人(比如老师,父母)的期望,能关心他人,对保持“公认的好行为”有良好的动机,能够用信任、尊重、感恩等等来保持和他人的关系。他们的黄金法则是:对待别人用我期望别人对待我的方式。 第四阶段: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能在社会群体里考虑个人,保证社会以整体的方式运行,支持法律。 后习俗时期(postconventional) 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推理为准则。明白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遵守法律是社会契约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 第六阶段:以普遍伦理原则为准则。遵守自己选择的伦理原则。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道德推理的发展要经过他律、利益、好孩子这些阶段,那么,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的道德推理逐步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进而第三阶段。 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传递价值观和美德上。老师通过一些例子,用说教的方式将一些美德传递给学生,比如诚实、耐心、善良等等,并且通过奖励、表扬等手段来鼓励孩子实践和表达这些美德。这种方式往往是老师将自己认同的价值观、美德或者准则传递给学生,而学生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并没有得到锻炼。 另一种道德教育的重心在培养孩子的道德推理发展。在教育中引导孩子对规则、美德、准则等等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且逐步学会自己怎么去判断和推理,从而将这些技能最后整合为道德选择。道德不同于法律,法律可以强制,道德却是选择。只有学会判断和推理,才能作出符合道德的选择。 回到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简单解释让梨这个行为是利他行为,让孩子们讨论,看他们能不能理解利己行为的含义,引导孩子说出思考的过程,做出选择的原因。经常这样讨论、思考、判断,孩子的道德推理能力才能慢慢进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744368.html
相关阅读: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上一篇:
育儿: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
下一篇:
孩子可以做的家务有哪些
相关主题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这四种方法,家教中千万不能用
【理念】摆正家庭教育的位置
为什么家庭教育引入MBA概念
交流:家长如何选择英语教学
家庭教养的四种类型 你属于哪一种
早期教育应该要因材施教
家长要时常记住宝宝的好
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完善自己
如果家长有缺点、有错误——家长对自己不能护短
推荐阅读
怎样引导和培养幼儿的个性
做父母的应当重视幼儿最初形成的这些个性萌芽。因为,它虽然还没有定型,但它是未来个性形……
为什么自闭孩子容易出现在高学历家庭
这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妈妈写给我的一封信。从她锥心泣血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自闭的……
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孩子在学习上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呢,其实基本原因是孩子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那么……
怎样给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给孩子进行文明礼貌以及道德礼仪的教育是众多家长头疼的事情,不如让我们看下别人是怎么做……
家庭性教育应该怎么做-
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父母偏爱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
相关阅读
家教评论:从“物极必反”看“铁链教育”
积极的自我形象
注意:孩子不宜吃饭前先喝汤
什么是计算能力
帮助手足学会解决冲突 而非代为解决冲突
什么是孩子最好的成绩?
家长别奖励了孩子的错误
家教支招:寒假和孩子拉近关系三大法则
家庭是性教育的第一课堂
怎样教好宝宝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