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让孩子拥有健康的性格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有作为,是否成功,是否幸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往往是性格,而不是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所做的一项长期追踪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和助手们从25万儿童中选出1500名智力较好的儿童,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30年后这些孩子有的成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而有的穷困潦倒、乞讨街头。

  性格是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物所表现出的较稳定的态度。如对待自己是自信还是自卑,自我接纳还是自我否定;对待他人是热情、关爱,还是冷漠、麻木不仁;对待学习和工作是勤奋刻苦,还是自暴自弃;对待财物是节俭、珍惜,还是浪费、暴殄天物。

  其中,勤奋刻苦、有责任感属于动力性因素,自信和自我接纳属于调节性因素。此两种因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好比航船的桨和舵。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孩子一出生如果得到较好的看护和喂养,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安全感,否则会产生怀疑感;从孩子开始爬行和行走直到5岁这段时期,孩子表现出主动探索周围世界和凡事都要自己去做的倾向,这种倾向如果得到保护,则能够形成主动性和自主性,否则就会产生内疚感和羞怯感。

  不少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的过度关注和过分保护。孩子具备一定活动能力时,家长生怕受到意外伤害,怕摔跤,怕磕碰,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吃饭,怕弄脏衣服、泼泼撒撒。不让孩子自己脱鞋袜,嫌慢、嫌麻烦。当孩子执拗地坚持要自己做,以至于捅出漏子的时候,家长烦躁地大发脾气,指责和打骂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长期受到挫伤,往往表现出过多的自责、内疚和羞怯,甚至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讨人厌。

  北京教育科学院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有6.6%的小学一年级孩子在入学时就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带着严重的自卑心理上学,他们上课不敢发言,不敢去找老师。本来可以做的事,由于怕做不好而不敢去做。常常说“我不行,我做不了”。

  这些孩子就是家长过度关注和过分保护的牺牲品。改变这种性格,教育好这样的孩子可谓困难重重。对此,家长们在培养孩子的健康性格上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6629.html

相关阅读: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