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隔代亲”确实存在着一些误区。两代人的教养方法不一致,导致家庭矛盾上升已经是个老问题了。说句公道话,教养方法不一致也并不都是老人的错。海海的爷爷奶奶是教师,从小对海海要求很严格,一天按时吃饱三顿饭、一顿水果,不再喂零食,还让海海学着擦桌子、扫地、洗小手绢。海海妈妈背地里对老公说:“爷爷奶奶真抠门,把孙子当小奴隶了。”现代派的海海妈则认为,只要儿子张嘴,一切都要满足他。海海虽然还没上学,已经会察言观色,在爷爷奶奶面前他很理智,在妈妈身边他就撒娇耍赖。这说明对隔代教育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项在全国范围内调查“隔代教育”的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而由此引起的家庭矛盾也越来越多。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隔代教育,时下受到了较大范围的质疑。有人说,现阶段这种教育模式会影响未来中国人口的质量。情况究竟如何:
隔代亲的误区
人们习惯把祖孙之间的亲密关系称为“隔代亲”。其实,隔代教育是个时间跨度较宽泛的词。在我们传统的家庭中,0~3岁甚至到学龄前主要属于养育范畴,这一时期正是为孩子成长发育的各种心理生理指标——即所谓德智体打基础的时候。此刻,传统的“隔代亲”养育方式下出现的误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我们不妨看几个小片段:
镜头一 咪咪一生下来就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每天要早出晚归地上班,她是在爷爷奶奶的膝下长大的。布娃娃是她的小伙伴,半导体里的儿歌、音乐是她的老师,而跟着爷爷奶奶上街则是她认识社会的基本活动。爷爷奶奶已经很老了,走路蹒跚。所以咪咪学龄前更多的时间就是呆在家里自己玩,直到上学她才真正迈出了家门。现在咪咪即将大学毕业了,但身上还是留着很深的隔代养育的痕迹:文静、不善言谈、不喜欢运动、缺少独生子女的天真活泼,下了课就回家,校园里见不到她的身影。这种孤僻的性格不能不与她最初的生长环境有关。
镜头二 刘女士的儿子健健两岁时,母亲退休搬来同住,本来和和美美的一家人,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时出现些小摩擦。比如:午饭刘女士做了红焖大虾,说好一人两只,姥姥一句“我不爱吃”,硬是把自己的一份夹到孙儿碗里。以前健健喝水一点儿不费劲,一杯凉开水几口就喝了。姥姥可好,又放糖又放果珍,健健再看见白开水就摇头。还有健健本来已会自己穿鞋袜,姥姥非要包办代替,搞得健健自理功能全退化了。刘女士对自己的妈真有点头疼了,这样下去儿子还不被她宠坏了。
镜头三 网友育儿论坛发的帖子中说:儿子平时在家由保姆带,一般只在周末去奶奶家玩。在家的时候,他听话,不任性。到了奶奶家以后,跟老姑家的哥哥学会了在地上爬,穿着鞋上床等不良习惯。每当我纠正他的毛病时,一旁的奶奶总是跟我唱反调。比如我说:“儿子别穿鞋上床,看把奶奶的被子都踩脏了,奶奶洗被子多累呀。”奶奶准会说:“没关系,让孩子踩吧,踩脏了再洗。”再比如,儿子吃水果时,我说:“儿子来妈妈给你围上个手绢,要不把衣服弄脏多难看。”奶奶准会说:“没事呀,不围就不围吧。”长此以往,儿子渐渐地丢弃了原有的好习惯,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奶奶还对儿子说:“在奶奶家,奶奶最大,爸爸妈妈都得听奶奶的。”两岁的小孩就已经悟出,在奶奶家与在自己家的不同处世哲学,在奶奶家时可以不听妈妈的话。发展到如今,甚至在奶奶家,谁的话也都不听了。
:http://www.cn0-6.cn/parents/earlyEducation.html (早教栏目)编辑:夕阳琵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98428.html
相关阅读: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