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的小男孩儿文文自幼表现出对色彩的兴趣,由此拿着笔在家里到处乱画,大人制止的语言对他就像耳旁风,妈妈生气之下想使用“武力”,孩子却哭闹得更凶。“明明是孩子做得不对,可管浅了孩子不听,管深了又怕阻碍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文文的妈妈无奈地说。
到底怎样才算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规律呢?怎样做才能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出良好环境呢?“游戏是孩子的天职,孩子做的都是对的,大人都要从正面去鼓励。”文文的母亲自认为教育思想还算先进,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文文的母亲发现自己陷入了迷惘的境地:“我对他几乎是百依百顺,他却‘变本加厉’。小家伙现在不但不肯听大人话,坏习惯好像也多起来了,在家喜欢到处找东西扔,电视里看到什么好玩就非要大人买给他,到外面还喜欢赖在地上大哭大闹要我抱。”一直对孩子“言听计从”的文文妈妈现在很纳闷,自己是不是该那么“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个性发展?
其实,文文妈妈已经陷入了一个教育误区,“棍棒教育”、“严厉管教”确实早已是上个世纪的词汇。尊重孩子,鼓励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应该是教育观念的主流。不过,个性的发展需要一个方向,在这样一个大框架内可以让孩子去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因此,在孩子三个月大的时候,家长就应当在适当时候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某些行为让别人“生气”了。如让孩子过分“自由发挥”,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发育,更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个性。
现在有不少“任性孩子”,家长和孩子共同玩耍时,小孩子在前面“横冲直撞”,大人则尾随其后不断收拾残局。玩积木游戏时,才几分钟,积木就被踢得一塌糊涂,大人们又“乖乖”地帮孩子搭好。一位刚刚满三岁的小女孩儿的母亲说:“有时也知道这样做对孩子成长不利,但自己工作忙,等于放弃了与孩子的沟通,有时没法掌握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孩子的种种无理举动不好把握,轻易不敢做出生气的表示。”
不少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加上本身科学的育儿经验不足,有时就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护过多,令孩子把大人的迁就理解为自己正在做“正确”的事情。家长虽然不能过多限制孩子,但也不能一味堆笑脸,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表现出为人冷漠、缺乏自控能力,并将形成不良习惯及个性。在孩子出现危险或不当举动时,家长一定要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愤怒”,可以做出一个“生气”的眼神或一个动作表示。而在孩子表现出马虎或丢三落四、看不住东西的坏习惯时,家长可以狠狠心,让孩子看到这样做的后果(丢失),通过小挫折,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健康成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954.html
相关阅读: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