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成年人不快乐?是因为工作不如意?日子过得紧?家庭不和睦?还是……
在此我们选了澳大利亚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史迪夫?比道夫脍炙人口的佳作──《培养快乐孩子的秘诀》。他在书中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一些成年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不知不觉地被自己的父母变成了不快乐的人。这是怎样发生的,又该如何避免呢?相信您能从中找到答案。
父母无意间说出的许多话,都可以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储存在潜意识当中,而且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和成年生活不断地支配他们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令行为者本身迷惑不解。
种瓜得瓜
每一天,你的言行都影响着孩子,这正是培养他们的好时机。
然而,我们却听到了什么: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笨死你!这么点儿事都做不好。”
“你聋了?听见没有?”
“哎,你怎么这么懒呀!”
你跟你爸一个德性!……
这些话不仅在当时令孩子不快,而且在他们潜意识里留下很深的痕迹。各种贬低孩子的话像种子一样洒落在孩子心里,这样的情况越多,埋藏得越深,逐渐成为他们自我评价的标准,结果使自己成为被父母咒骂的那种人。
我是什么样的人
孩子心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有关自我的问题。“我是谁?”等等。这些问题是人选择生活的基础。
“为什么你不要求进步?”
“不,我不行。”
“我不行”的自我概念,往往来源于孩子提时代父母所给予的“你是……”的消极评语。困此,父母的以“你是……”开始的语句,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人是了不起的,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孩子总是无条件地承认和接受成人对他们的评价,而不能分析判断这些评价的正确性。当孩子被成人告知“你很笨”时,他(她)会感到非常紧张,而且往往表现得更笨。
除了“你是……”的直接对话,孩子还可能在无意间听到父母在与他人交谈时对自己的评价。这种无意间得到的信息和有意识获得的同样被大脑储存,影响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所以,当你谈论自己的孩子时,不妨多提提他(她)好的表现,还有你对他(她)的期望和赞美。
你的身体也会“说话”
当父母在评价孩子时,他们的表情、动作、姿态对言语具有强化作用,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现代社会要求成人说话和办事都必须控制甚至压抑个人情感,否则会遭到别人的轻视,因此,父母也变得冷漠起来。他们与孩子重复着缺乏感情的日常交流。“哎,别动那个,到这边儿来。”“好了,咱们走吧。”而当生活压力太大时,父母会突然失去控制,对孩子说出一些令人伤心和恐惧的话。如“当初我就不该生你!”“闭嘴!你这个小混蛋!”等等。同时,伴随着圆睁的双目和尖厉的叫喊,这些表情、动作以及整个爆发过程,构成一个强烈的刺激,使孩子对这些活终身难忘。他们可能会因此认为:原来爸爸妈妈是这样看待我的!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应该经常用言语、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视着他(她)的眼睛,对他(她)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主要的,我们知道你能行!
你的错误:1、用挖苦的话对孩子提出要求。如“你这个小自私鬼,快把它放回去!
2、用挖苦的话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如用绰号招呼孩子说:“唉,驴耳朵,晚饭准备好了!
3、通过比较来贬低孩子。如“你和你爸爸一样坏。”
4、用不恰当举例管教孩子。如“你肯定不想流血吧?快下来!”“如果你再打他,我就杀了你。”
5、在孩子能听见的情况下,与别人议论他(她)的缺点。如“她太害羞了,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搞的。”
6、夸奖孩子的不良行为。如”他真行,居然把地捆起来了。
7、用使孩子感到内疚的办法来管教他们。如“天呐,你快把我累死了!”“看看你对妈妈做了什么?”
8、用警察、医生、教师等成人来吓唬孩子,控制孩子的行为。
你为什么经常骂孩子读过前面的内容后,你可能感到内疚,很想知道怎样才能改变批评孩子的方法。但在此之前,你应该了解一下自己为什么经常骂孩子。知道了症结所在,改起来就容易了。
1、你可能是从童年生活中学到了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虽然知道当时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很大,但由于缺乏其他办法,只好让自己的悲剧重演。
2、你也许认为这样才能达到“重捶敲响鼓”的效果。希望孩子在骂声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改正不良行为,而事实上,孩子只会表现得更糟。
3、你把孩子当成“出气筒”,靠骂孩子来发泄淤积在心中的不满和焦虑。假如真是这样的话,请你务必试试这两种办法,以防止对孩子造成意外的伤害。(1)进行一些剧烈的体力活动,如重体力劳动,快步走等。(2)找朋友或亲人聊聊,或练练气功,洗个热水澡,做做按摩等,使自己尽量放松下来。总而言之,身为父母,不光要学会照料孩子,而且要学会照料自己。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就忘了自己。下调将给你介绍一些管教孩子的好办法,很多人都试过,效果不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201.html
相关阅读: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