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大家漫谈孝道感悟后,黄老师让我把这些孝行的故事写出来。只要对大家有帮助,我愿意尽力。
现在重新审视我们家几代人对自己长辈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我才发现孝道在我们家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孝道的氛围中长大,认为对长辈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可以说孝道在我们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行动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平常。由于事例太多,我简直无从下笔。举几个小例子吧!
记得八十年代,我刚刚分上两室一厅的住房,高兴的不知道怎样布置才好。当时慈母已患老年痴呆症初期,在选择客厅挂钟的位置时,母亲选择了一个既不在墙面的中间、又不在边上的位置,非常不协调。我二话没说,毫不犹豫的马上钉上钉子把钟挂上。结果母亲又说歪了。我又重新拿掉,并让母亲用她的拐棍给我指着,又重新钉了一个钉子再次挂上。当母亲说:“好,可以了。”我才从凳子上下来,站在远处看了看位置十分奇怪的挂钟,然后面带灿烂的笑容说:“妈妈,您选择的位置真好,正合适。”慈母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高兴极了。因为慈母脸上的笑容,就是绽放在我心中的幸福之花。
后来,几乎第一次到我们新家来访的亲朋好友,一进门无不异口同声地问:“怎么把钟表挂在这里?”更有一个朋友曾诙谐地问:“能把钟表挂在这里的寓意告诉我吗?”我笑答:“母命难违。”没想到我轻松而自然的回答,使他们均为我的孝行所感动。有的还无言地伸出大拇指向我示意。接下来“母命难违”这四个字,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传扬开来。
有一次母亲的两个朋友来看望她,我立即给她们做饭,并打了四个荷包蛋。她们走后,我的邻居问我:“她们是谁?”我说:“是妈妈的朋友。”她吃惊地说:“你们全家五口人,一个月才供应二斤半鸡蛋,四个鸡蛋差不多半斤哪!你可真舍得!”我说:“只要能给我妈带来快乐的人,都是我的座上宾,都是我的恩人。”邻居诧异地看着我,一脸的不解。我想,那个邻居可能至今也没弄明白。而我的作法就是基于:尊重母亲的人,我尊重;母亲喜欢的人,我喜欢。同时我对她们好,也可以给母亲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这样,母亲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能够使母亲任何时候都有一个精神愉悦的环境,以延缓慈母的衰老,有益她老人家的身心健康。对于老人,尤其是对自己生身父母的恩德,我认为怎么孝敬都无以寸报。难道还能不孝吗?
在慈母仙逝后,我拥堵在心中的孝心无法释放,所以我对舅妈和父亲娶的二妈,以及朋友、同学的父母,我都以各种形式尽孝,因为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我的父母。有的朋友的父母在外地、有的在老年公寓,我都经常跑去看望他们,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身教胜于言教,威力无穷。我的一双儿女在我这次旅游中油然而生的孝道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今年8月初我和同学一行6人约好要去西藏旅游。儿女一开始不太同意。一是怕高原反应;二是怕我们都是六十开外的人没人照应,他们不放心。所以,力劝我放弃西藏游,等他们有时间再陪我去。由于我的坚持,儿女尊重我的意见。于是做大学教师的女儿牺牲暑假读研的时间飞往昆明陪我们同游西藏。儿子也申请休假,由于军务繁忙,未获批准。他们说如果批准了,儿子、女儿准备一起飞往昆明保驾护航。在旅途中女儿对我们6人关心倍至,让我喜在心中,众人也赞不绝口。
当我们从西藏飞回郑州时,我看到了第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我和同学们步出机场时,儿子、儿媳、女婿手捧鲜花献给我们一人一束,周围的人都以为我们是“劳模”开会回来,真是令大家惊喜极了。
第二个意想不到的场面是:儿女们把我们接到大饭店,由儿子做东,为我们接风,真的好似衣锦还乡的感觉。饭桌上同学们对儿女的孝行赞不绝口,并对为我们接风表示感谢。可是儿女却频频向同学们一一表示感谢:感谢她们陪我旅游;感谢她们给我友谊和亲情;感谢她们给我带来快乐和健康等等。当有的同学感慨自己儿女的不足时,儿子立即为他们的儿女找理由进行开脱,而且迅速把话锋一转,让我们介绍旅游见闻,避免了同学的伤感和失衡,整个场面掌控的恰到好处。饭后又开车把同学们一一送回家。到这里,我认为迎接我回家一事已经办得圆满成功了。
可是,当我回到家中又看到第三个意想不到的场面:一进门便看到满屋的鲜花和打扫得窗明几净的家。儿子介绍说,鲜花是儿媳的“创意”;大、小两个冰箱里满满的食品是女婿的“杰作”。我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幸福无比。心中默默地感谢佛菩萨对我的厚爱。
儿女们的表现在亲朋好友中被传为佳话。和我一起旅游的同学说:“我在夏教授和她儿女的关系中看到了大自然界太阳和向日葵的现象,你们没看到吗?她的儿女都是看着妈妈的脸说话,一直围着妈妈转。”然后非常幽默地说:“给我们介绍一下吧!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儿女们‘修理’得这么乖?”他的风趣使大家开怀大笑。但是,他这么一问,竟使我一时语塞,一点也想不起来自己到底用什么教育方法,使儿女们现在这么被大家看好。
细想起来,我不曾用过任何特殊的教育方法,更没有刻意地要把他们塑造成什么“大家”。由于七十、八十年代的儿童读物很少,一般都是我在学校看到什么好文章,拿回来让母亲和儿女们看,我和母亲讨论、批讲,儿女们提问,我们作答,好像对他们的教育没有费什么事。现在看来,所不同的就是我们家突出了一个“孝”字和“身教”。我和母亲不是每天大谈孝道,而是一直在做。由于孝,儿女们听话,母亲和我的理念得以灌输;由于孝,儿女们懂得尊敬师长,人人喜欢;由于孝,儿女们懂得仁爱,同学团结;由于孝,儿女们奋发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孝,他们好好做人,不让妈妈操心等等。就是因为做到了一个“孝”字而一顺百顺。
记得是儿子上初中,女儿上小学期间,因为当时经济困难,没有钱给他们买毛裤,母亲就用旧衣服给他们改做成薄棉裤。开春暖和了,同学们大都换上了春装。他们俩嫌棉裤笨拙难看,一起换上了秋装和单裤。我非常生气,阻止他们说:“你们必须穿上棉裤!告诉你们!谁生病,谁就是给我找事!”他们无奈的乖乖地穿上笨拙的棉裤上学走了。女儿还两眼含泪,因为女儿长大了,知道爱美了。这件事在我心中很平常的过去了。但是,当我在检查女儿的语文作业时,发现一个用“如果……就……”的造句:“如果我生病,就是给妈妈找事。”我的鼻子酸了,眼泪夺眶而出。原来女儿挨训后,没有任何怨言,穿着笨拙的大棉裤,不去和同学比。而是万分理解了妈妈的不易,不给妈妈增加任何负担。并且,完全接受并认可了我的观点——“谁生病,谁就是给妈妈找事。”这不就是“孝”字已经在8岁女儿的心中生根发芽了吗?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餐桌效应”。因为吃饭时,我总是把第一碗饭端给母亲,母亲动筷子,我们才开始吃饭。然后,我首先给母亲夹菜,再按儿子、女儿的顺序依次给他们夹菜。这样同时把“孝”和“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做了示范。无庸置疑,儿女们自然会不折不扣地效仿。这就形成了端饭和夹菜的固定顺序。每个人都是把自己放在最后,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所以我们每天都是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餐。虽然当时我们经济拮据,但是,我们却感到人美、食美、美不胜收。
由于全家都处在一个极度愉悦和放松的状态,所以儿女们非常容易接受母亲和我灌输的知识和理念。我们畅所欲言,各述见闻,其内容海阔天空,包罗万象。母亲和我适时地进行点评和批讲。但是,我们批讲任何事物(包括电视节目和电视剧)的基本点,都是依照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尺度来衡量的。符合这八个字就是标准答案。反之,就是错误答案。母亲说:“现在人们骂人说的‘王八蛋’,其实就是古人说的‘忘八蛋’,就是忘记这八个字就不是人的意思。”我没有考证过,但我认为是正确的。我们把餐桌当成了教育阵地,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小毛毛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才使得儿女这两个“小火车”一直行驶在轨(规)道上,从未脱轨(规)。更使我得以保持住我们家这一块净土,并尽微薄之力向外辐射。
平日里,每天儿女都有问候电话,而且每一个电话都会使我非常高兴,甚至开怀大笑。就是开个玩笑也离不开孝字。如:“妈妈,你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对全人类最大的贡献。”等等。使我每想起来就情不自禁地笑逐颜开。孝道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惯性思维和行动。
由于我的人生经历像铁的事实一样,证实了因“孝”而得“福”的道理,所以儿女们在上行下效中都坚守孝道。
我们全家因孝而合乐、因孝而有福,因孝而富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095.html
相关阅读: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