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二:80高龄的张奶奶住院了,子女们端来了她爱吃的鱼头。望着鱼头,张奶奶流下了苦涩的泪:我吃了一辈子鱼头,还没吃过鱼肉呢。
以上两幅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孩子的父母认为这是在爱孩子,好东西让给孩子吃,让孩子生活得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事。孰不知这样溺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到头来这种甜蜜的爱只会结下像张奶奶这样苦涩的果。
幼儿期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的道德认识是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并在成人指导下逐步发展提高的。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和谦让的品质,让孩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他人,是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家庭中单向的受益使幼儿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形成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势。长期处于被关爱的氛围中,无须学习关心他人,势必强化幼儿的自我中心,使幼儿的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的转移发生困难。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帮助幼儿从学会关心他人开始,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奉献等社会行为水平。我们认为要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应从孝敬父母开始。
一、成人要做孝敬父母的表率
孩子的情感是与认识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为了丰富讲述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让孩子分析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孩子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平时,父母在言行方面应为孩子作出孝敬长辈的表率。如当家中有老人生病时,父母应主动为老人捶背,穿衣,做饭,喂药;当老人愁眉不展时,父母应热心地向老人问长问短……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爱的种子,这样孩子体贴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才会逐渐形成。
二、给孩子孝敬父母的机会
人生在世,如果对父母不关心、不体贴、不孝顺,那么他在社会上就很难为国家和人民承担责任和义务。马卡连科对此精辟地指出:教育是各种各样习惯、现象和概念的发展过程,从最平常的,由孩子对生活所产生的简单概念发展到公民对祖国荣誉的复杂概念。儿童的责任感,对父母、对家庭怀有感激之情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大起来,扩展到对人民的热爱和关心上来,并且扩展到使我们国家的公民得以幸福生活的一切工作上来。可见,要培养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就要让幼儿从一些小事做起,如孝敬父母等。这就要求杨人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孝敬父母的机会。例如,让孩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生日,为长辈,为父母献上一首歌,画一幅画,说一句祝福的话。让孩子分水果,先送给老人,再送给父母,最后才是自己的。爷爷奶奶生病了,让孩子把药和水送到老人的床前。当顽强人心情不舒畅时,让孩子去排解老人心中的烦恼。孩子会在做这些事中得到长辈爱,得到成人赞赏,从而强化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久而久之,孩子过强的自我意识会逐渐淡化,而长辈、父母、同伴在他心中逐渐占有了位置。通过情感体验,孩子产生自觉、稳定的行为,感受进行分享与谦让行为的快乐。
三、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苦与乐。
父母要平等地与幼儿谈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妈妈疲劳地回到家里时,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挤了两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很累,你能给妈妈倒点水吗?爸爸妈妈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如果你能帮助爸爸妈妈做点什么,那就太好了。若是爸爸或妈妈从外面带回精美的点心,可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让孩子分点心,家长应高兴地接受分享,表扬孩子的礼貌、懂事行为,让孩子养成好东西大家分享的习惯。
从孝敬父母开始培养孩子心中有他,好东西大家分享,将为孩子今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完善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483208.html
相关阅读:孩子以下四种行为,易被父母误解
一位爸爸的反思:孩子越来越听话,我却犯愁了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交朋友
父母常吵架 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母亲节 宝宝的感恩教育补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