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同样的方法,为什么养出的孩子相差甚远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两个妈妈的金钱奖励法,效果不一


小丽今年已经十二岁了,可是依然不会整理房间,更别说做家务了。这可把小丽的妈妈急坏了,尤其是看到隔壁家同龄的男孩小陈,虽然是个男孩子,可是他却特别爱干净,不仅会主动把自己的房间、桌子整理好,还会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由于很疑惑为什么两个孩子间的差距这么大,小丽的妈妈就向小陈的妈妈取经。小陈妈告诉她,自己从小的时候就开始用奖励法来鼓励小陈做家务,每完成一次就给五毛钱,逐渐培育出了好习惯。小丽妈听完之后更加诧异了,明明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啊,而且给的钱更多呢,怎么小丽还是这么懒惰?

各位家长看到这里是不是也很奇怪呢?其实,小陈妈是从小陈四岁的时候开始这样做的,可小丽妈却是在她十岁开始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是不能用同一种方法来教育的。

育儿方式也有时效性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知道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要根据年龄段不断更改更新的。金钱鼓励法在孩子4、5岁的时候有作用,但等到孩子长到9、10岁的时候就会适得其反了。

1、孩子2到6岁时

这个时间段的孩子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初期阶段,对待万事万物还是懵懂的状态。如果家长问孩子:“爸爸手里拿着三个桃子两个苹果,你说是苹果多还是桃子多呢?”孩子多半会懵懵懂懂地答道:“苹果多。”要是妈妈拿着两杯质量一样的水,把其中一杯水倒进大碗里,再问孩子哪个水多的话,孩子还会选择看起来比较多的那杯。这说明孩子不仅很难分清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也并不理解物理中的物体守恒。由于大脑尚未完全发育,孩子此时只会机械记忆,不会意识到家长的小阴谋,当然也不会反抗了。家长可以放心地用小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或者背诗,这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2、当孩子7岁以后

七岁之后孩子逐渐学会了认知世界的方法,也开始用自己的思维进行独立思考了。如果家长再想欺骗孩子,不仅会被发现被反驳,还会反被孩子将一军。孩子已经能很轻松地判断桃子多还是苹果多、哪杯水多的问题了,还会跟家长讨价还价:“不给钱就不做家务,先给钱再说”、“多给两块钱就多刷一个碗”。这时候家长当然不能再用连哄带骗的方法教育孩子了,相反,此时家长要主动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最好能循循善诱的同时以身作则。家长采用积极的沟通方式来引导孩子,双方都能聆听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是最好的。

抓住每一个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教育孩子的方式固然重要,教育的时机也是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对于很多家长而言,这也是非常难以把握的。家长在生活中要牢牢抓住每一个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从点滴小事中给孩子灌输生活的观念。

1、取得好成绩的时候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成绩的时候,家长不仅要正视孩子的成绩,给予一定的肯定,同时还要趁机给他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和具体任务,让孩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对某件事有兴趣的时候

我们常说,兴趣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对某件事物特别感兴趣的话,那么要多鼓励他做事。因为当孩子真正对某事感兴趣时,其主观能动性才会大大提高。家长要多鼓励他,并积极为其创造条件。

3、他人取得好成绩的时候

孩子发现别人做的比自己好的时候,内心是会产生竞争心理,希望自己也能做出一番成绩。家长要及时跟孩子沟通,帮助他找出别人取的好成绩的原因,同时要给他制定符合自己能力的任务目标,并鼓励孩子踏踏实实地做事。

4、一起外出旅游的时候

在家长的陪伴下出去玩时,孩子的心情是放松而畅快的,比平时更能接受家长的教育。家长要在旅途过程中时刻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言行,告诫他不要随地乱扔垃圾、不能乱写乱画等,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出游习惯。

5、当孩子出现过错的时候

通常来说,当孩子犯了错之后,心里会很自然地产生愧疚感,这时最适合家长提出合理的教育和批评,同时也会愿意反省自己、改正过错。家长要把握时机,帮助孩子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同时告诉孩子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以后如何避免。千万不能一味地指责或过分地唠叨,这样反而会滋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6、在孩子遇到的困难时候

当孩子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孩子特别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很没用。这时候家长就要及时出手了,不仅要肯定之前曾作出的成绩,还要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能帮助孩子重拾信心,同时又能让他学会面对挫折。

7、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

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刚刚走进崭新的学习环境,很有新鲜感,从而会产生极强的求知欲,这时家长要抓住机会多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情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476469.html

相关阅读: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