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家长课堂:惩罚也会强化不良行为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惩罚因何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惩罚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一时显示出这种效果,那也是很难持久的。

  更令人沮丧的是,惩罚很多时候还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带来以下的负面影响:

  1.惩罚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虽然越来越多的爸妈意识到“棍棒教育”的弊端,但是当宝宝表现得特别顽劣,而我们又无计可施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举起手中的“大棒”,试图尽快解决问题。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可以凭借这种方式貌似“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立竿见影”往往不会长久,甚至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下面的场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妈妈想要宝宝关了电视去洗澡,小家伙却跟没听见似的,继续坐在电视机前不动窝。于是,妈妈提高了声线,继续下达指令。直到妈妈的声音都变了调,变成了一种怪异的吼声,小家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慢悠悠站起身走向洗漱间。再过些日子,即便妈妈对着宝宝吼叫,他也会无动于衷,甚至还会跟妈妈顶上一句:“我不洗澡,我要看电视!”非要妈妈巴掌相向,小家伙才会哭哭啼啼听从指令。

  如同上例一样,惩罚常常无法持久有效地解决问题,一种惩罚措施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失去效用,相反,我们还需要不断增加惩罚的力度,才能让宝宝对我们施加的惩罚有所反应。所以,从批评到怒吼再到体罚,惩罚常常是不断升级的。一旦走上惩罚的路线,爸妈和宝宝之间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宝宝对爸妈的惩罚无动于衷,爸妈的内心因此积淀了更多的愤怒,于是在这种愤怒情绪支配下,爸妈不得不一再加大惩罚的力度,而宝宝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之后,逐渐过度到无动于衷的状态……

  2.惩罚让宝宝习以为常

  我们很容易被惩罚最初 “卓有成效”的假象所迷惑,继而在改变宝宝行为的“斗争”中陷入惩罚的怪圈。而事后我们却会沮丧地发现,惩罚终究还是无济于事。这就跟我们看恐怖片似的,看多了,再多恐怖的电影都吓不住我们了。实际上,惩罚对于被罚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负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种威慑力会随着惩罚次数的增加而减弱。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刺激,即便这种刺激最初带给我们很强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们就适应了,习以为常了,不会再给它以格外的关注,所以有“久而不闻其香”,“久而不闻其臭”,“熟视无睹”一类的生理反应。

  当我们听到爸妈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对着宝宝大声吼叫“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不许……你就是记不住!”的时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实是爸妈,而不是宝宝。经常性的惩罚会让宝宝变得越来越皮,无视惩罚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怎么被惩罚的宝宝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经常挨罚的宝宝反而更顽劣的根本原因。

  3.惩罚关注的重心是不良行为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宝宝学说话的阶段,他特别喜欢重复我们刚刚说过的话,如果你对他说:“宝宝说,我要吃饭!”他会跟着重复:“吃饭!”你再说:“宝宝不吃饭!”他通常也会重复:“吃饭!”最后这两个字往往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那个“不”字,他反而会比较淡漠,因为他关注的是“吃饭”这个行为本身。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当听人谈论自己并不怎么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常常也会存在类似的现象。

  爸妈惩罚宝宝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但是任何类型的惩罚方式都是针对行为而来,突出的重心反而是不良行为本身。所以,当我们一边惩罚宝宝,一边冲着宝宝吼叫“不许打人!不许乱扔东西!再打人,再乱扔东西,我就……”之类威胁的话的时候,他接受到的最多的信息恰恰就是“打人”、“乱扔东西”,除了“打人”和“乱扔东西”,他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于是,爸妈这种处理方式会将宝宝关注的重心转移到那些不被允许的行为本身,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景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想不起别的解决方式,相反,因为惩罚带给他的深刻记忆却会更多地诱使他去“打人”和“乱扔东西”。这样一来,我们的惩罚自然就会背离初衷,进一步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4.惩罚给了宝宝更多负面关注

  每个有宝宝的家庭都会看到类似的情景:妈妈对宝宝说过多次不许碰电源插座,当妈妈发现宝宝有这样的企图的时候,立刻大喊:“不许碰电源插座,危险!”宝宝不仅不会停下来,反而会更为顽皮地走上前,将手伸向电源插座。于是,妈妈情急之下不得不“啪”地一声,给他来上一下。虽然被这样惩罚过多次,但是宝宝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因此递减,相反,他甚至会故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一边走向电源插座,一边对着妈妈坏笑,当妈妈冲他喊叫或者举起手假装要去打他的时候,他会停下来,过一会儿继续这种行为。

  类似上例所描述的,惩罚之所以不生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给予了宝宝一种变相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不是那么令人心情愉悦,但是对于宝宝来说,成功地吸引爸妈尤其妈妈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惩罚,他也会不惜任何代价地通过他的行为更多地吸引爸妈的注意。在宝宝表现不错的时候,很多爸妈都会因此松了一口气,赶紧抓紧时间干点别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会儿,但是只要他表现不好,爸妈关注的重心就会回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就会一再利用这种捣乱的方式来扭转局面,让爸妈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惩罚会给宝宝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爸妈惩罚宝宝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惩罚的结局总是令人伤感的。惩罚会给宝宝带来很多的伤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惩罚会给宝宝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经常挨罚的宝宝自我价值感明显降低,他们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类宝宝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行为,一种是变得很顽劣,通俗点说叫“没脸没皮”,不管别人怎么烦他、罚他,他都不在乎;另一种是变得很胆怯,凡事都不敢自己做决定,每当你鼓励他去做点什么,他总是显得很没自信,动不动就说:“我不会,我做不好!”这类宝宝小时候会迷信爸妈和老师,大了就会迷信其他的权威,或者盲目追星,变得人云亦云。

  2. 惩罚会影响宝宝的行为模式

  在被惩罚的过程中,宝宝习得的是一种粗暴无效的处理问题的模式,当他遇到自己无法控制环境的情形时,他也会试图以同样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或者没有满足他的需求,他就可能给对方施以暴力。宝宝这样的交往模式会严重地影响他融入小伙伴的圈子里,同时别的成人也会不由自主地对他有些偏见,导致他变成一个不那么受人欢迎的宝宝。

  3.打消宝宝探索的积极性

  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给予宝宝的惩罚都是不必要的,因为,他的行为本质上并非是一种顽劣的不良行为,仅仅是他好奇的一种表现而已。当宝宝因为好奇而做了某些我们不认可的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给他以惩罚,就会约束他的探索行为,打消他探索的积极性。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其实我们都无需去约束他,更不应该去惩罚他。

  怎样才能避免无效的惩罚模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是最无效的改变宝宝行为的方式。实际上,一些比较温和的处理方式对改变宝宝的行为往往更有成效,我们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采取灵活变通的处理方式

  并非任何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关系,明白这点,我们就能找到一些非对立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惩罚在我们与宝宝交流的过程中销声匿迹。比如,宝宝非要自己过马路,不许妈妈牵着,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行为,需要立刻制止。我们惯常的做法就是立刻捉住他,跟他讲道理,讲过道理之后,他仍然不听,那就采取强制措施,把他抱起走人,甚至在他小屁股上拍打几下以儆效尤。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或许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宝贝,我们要过马路了哦!看看,我们家宝宝长大了,都知道要保护妈妈了,好了,快牵着妈妈的手,看好汽车,别让汽车碰到妈妈哦!”相信宝宝会非常乐意去承担这样的责任的。

  2.在当前环境中找到替代的事物

  不管宝宝有多顽劣的行为,我们都可以利用他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比较短的特点,根据当时环境中一些特定的情况,选取某些事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通常都是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比如,宝宝上了餐桌就是不好好吃饭,一会儿上来一会儿下去的,边玩边吃,与其惩罚他,不如改变一下就餐环境,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热烈的就餐的气氛,利用这种气氛感染宝宝,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吃饭这件事情上来。

  3.提前预警诱惑宝宝改变行为

  实际上,宝宝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获得爸妈的赏识。当我们赏识他时,他就会像喝了心灵鸡汤一样美得不得了。当我们想要宝宝去做某件事情,或者想要他有某种行为之前,不妨利用宝宝这种心理特点,假想一个表现特别好的小朋友,并对这个小朋友大加赞赏:“有个小朋友表现可好了,一听到妈妈喊吃饭,立刻就坐餐椅上好好吃饭,他可不边吃边玩。你知道这个小朋友是谁吗?”小家伙肯定会忙不迭地说出他自己的名字,于是,爸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459667.html

相关阅读: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