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求知欲,孩子才能拥有主动学习、接受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帮助孩子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但是,如何将孩子的求知欲激发出来,这是需要家长付出努力的事。
求知欲,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作为父母亲,需要特别重视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求知欲是通过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论语·述而》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指求知欲的内外因互相作用的过程的,而最终转变为孩子的自主的求知愿望状态。
那么,究竟是外因为先,还是内因为先呢?这个问题大家讨论的很多,似乎没有什么定论。但针对于不爱学的孩子来说,由教育者对孩子施加影响,从而导致内因的形成并发生作用,应当是可能的。
由外因所导致的求知欲叫做外在求知欲,外在求知欲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呈不稳定的状态,孩子在形成内在求知欲之前,随着知识的增加,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外在求知欲的鞭策作用将由强变弱,如果在此过程中过分强调外在求知欲的作用,反而加速孩子厌学,外在和内在的两者相互作用,才能起到作用。
因此外在求知欲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是通过外在求知欲的诱发,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稳定的内在求知欲。
所谓内在求知欲,就是孩子有意识或者潜意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接受新知识,有意识或者潜意识运用知识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找到动脑的感觉和自己智慧的存在,从而强化了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心理感受到付出和回报的之间的平衡,感受到知识的作用,领悟到学习的真谛,从而发自内心地想拥有更多知识的欲望。
诱发,就是说要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求知的需求和内在动力,主动去求知。
孩子的内心世界由个性、需要以及价值观、态度、动机构成。个性、需要、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是这三者的综合,态度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形成动机,动机在外界时间地点条件都适合的时候就会产生行为。
一个人只要注意到某一个事物,他就会对它进行认识,而且伴随着认识,还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基于这种认识与情感,人就会对这一事物形成一种反对或者赞成的倾向,这就是这个人对这一事物的态度。
所以,态度就是一种心理倾向,既包含着理性的认识,也包含着情感的体验,态度是产生动机的一种准备状态和愿望。态度包含着认识、情感和自主选择三个内容,其中核心是自主选择,这是最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成分,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中核心的核心。
而一个人的认识与情感是由客观条件、主观的个性和需要以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的,而最重要的是主观能动性。
当一个人处于逆境时,危害最大的不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而是自己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与控制权,让自己被客观条件牵着走,也让自己的恶习、本能牵着走,好像一艘船,不但随波逐流,而且发动着机器,失去了控制,横冲直撞……
人的心理活动是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所以周围世界的结构特点也必然反映到我们的心理活动上来。我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结构和因果关系的物理世界中,一切物质都在持续地运动着。因而人也具有一种相应的心理特征:总喜欢追求规律性,总喜欢追求对称、均衡、持续、普遍、完满等。
如果在某种条件下这种规律、对称、完满等等有了缺陷或者遭到破坏,该有而没有,这就出现了空穴,这种空穴会让人产生上面所说的完满心理,使人产生一种欲望,希望去填补上这个空穴,我们可以把这种欲望比喻成空穴产生了吸引力。知识结构与能力机构上也会产生这种空穴。因此,启发就是形成空穴,所谓空穴就是该有而没有,它是由一些已有的东西特殊地组织在一起衬托出来的局部的没有。怎样形成空穴呢?一是让人感到该有,二是让人看清没有。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为诱发求知欲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的主要内容是,从天性出发,着重指出无的存在,从而让他们感到该有并看清没有。
并且把知识的学习放在知识体系中去理解,让孩子不但知道该知识点,而且知道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这样就会使新知识很容易被原有知识兼容,在兼容过程中,培养更高的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识。
前面说过,求知欲是人内在的动机和愿望,所以,一定不能阻塞了孩子内心深处向外延伸的线路,内在线路阻塞,就不可能与外在的影响对接,那样你怎样打骂,怎样苦口婆心,怎样恨铁不成钢,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就会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
孩子不爱学,通常不是我们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人为地阻塞了孩子的求知欲输出的线路和接口,比如梦想,好奇心,成就感,感恩,发奋,发愤等就是需要我们经常疏通和维护的重要接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428887.html
相关阅读:在游戏中认识红、黄、蓝
怎么做能不违背孩子的阅读兴趣
怎样开发宝宝数学逻辑思维
男宝女宝智力开发大不同
培养BB四维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