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上课看小说、下象棋,被班主任老师批评之后,一名初中生从4楼教室一跃而下,自杀身亡,这是本月初发生在湖北十堰郧县的一幕惨剧。而就在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的几天,湖南某知名高校的一名大学生因为失恋也站上了楼顶,在瑟瑟寒风中,他最终被好心人送来的一件寒衣感动,才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如今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弱,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近日,腾讯网发起的讨论显示,有71.16%的网友投票认为当前少年亟待补好挫折教育。
家长:更青睐赞美教育
“自杀事件的发生暴露了我们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空白和无力。”湖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刘志军在心理辅导中也常遇到类似倾向的案例,他表示这种现象揭示了当下一代抗压能力弱、心理脆弱的性格特点。
一项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父母千般宠爱中长大的90后一代,其抗压能力普遍堪忧,一旦遭遇挫折,往往容易滋生心理问题。而参与调查的对象中,独生子女占据大多数。
“你最棒”、“你比他聪明”,这是许多父母面对孩子常常挂在嘴边的话。40岁的周磊儿子读初一,因为孩子从小听到的都是赞美,如果有人批评他,就很不服气。“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下走过来的。而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接受的都是鼓励式教育。”他时常也很疑惑,到底应该多鼓励还是多让孩子受点挫折。
“现在基本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宝,呵护都来不及,家长怎么舍得让孩子受挫折呢?”吴辉说,她的小孩读小学三年级,平时都会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虽然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总是一味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孩子们遇到困难受到批评会无法承受。但相比挫折教育,多数家长更青睐“赞美教育”与“鼓励式教育”,更愿意给孩子“甜枣蜜罐”。
老师:接受适当挫折是必要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辛继湘教授针对90后大学生性格特点曾展开过一段长时间观察,她发现,不少90后大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在“爱”的名义下,他们往往缺少自己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
辛继湘表示,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还在于,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容易把孩子的失败看得过重,偶尔考试失误就会引起家长极大的不满。这样就让孩子在失败面前失去了正确判断力,把一些小挫折看成极大的失败,心理无法承受。
“对孩子的尊重和保护要适度,生长在温室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接受适当的挫折教育是有必要的。”辛继湘说。
专家:挫折教育应注意孩子个性
亟须为青少年补补挫折教育课已基本成为社会、学校、家长三方的共识。目前而言,挫折教育并没有系统地进入教学计划。有业内专家指出,学校应该开设如何面对挫折的课程,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教会学生如何抗压排压,勇于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学会控制情绪。
唐海波是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临床心理学博士。前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半是生活、感情受挫。在他眼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什么新问题,不管学生自杀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但归结一点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精神抗压能力薄弱。”
他认为,青少年一代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造成的,对下一代进行挫折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没有掌握。挫折教育需要方法、技巧,甚至需要教育学理论的支持。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方向新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不少中小学已建立初步的挫折教育基础,但尚未形成完备的系统,很多教师还未完全掌握行之有效的办法,他强调,“挫折教育不能仅依靠教育,还要通过实践,转化为学生内在素质。”
方向新认为,挫折教育应该坚持两原则,即以人为本、因人而异。他告诉记者,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进行挫折教育不能孤立进行,要考虑成长阶段、心理健康等因素,“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笼统的方式来教育每一个孩子”。
他建议,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要有侧重,在进行挫折教育时也应注意孩子的个性特点,对于特别内向的孩子,还是要以鼓励教育为主,对于性格外向、骄傲自满的,家长可直言不讳地批评教育。
国外“五花八门”的挫折教育
日本:再心疼也不伸手帮忙
日本孩子从上学第一天起,不管家离学校有多远,都是由自己走着去。路上有什么困难,也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且日本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耐寒抗冻。他们上学时只穿单衫短裤;即使寒风刺骨,女孩依然穿短裙和白袜。
瑞士:送孩子当佣人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美国: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德国: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
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423422.html
相关阅读: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