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家长的革命》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一个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家长,才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孩子。当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希望通过各种技巧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孩子的素质和觉悟时,本书作者却把目光投向了家长——家长爱学习,则孩子爱学习;家长正直,则孩子爱正义;家长勤俭,则孩子朴实……他总结了家长在教育中出现的颇有代表性的问题,指导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话都被你说完了”——不是孩子没主见,只是家长太强势

一个身高接近2米、体重240斤的人,别人怎么也不能忽略他的存在吧,但还真有家长,成功忽略了这样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一天,有位热情好客的家长邀请我去某某高级酒店共进晚餐,顺便认识一下她的儿子,解决一些问题。其实,我不太喜欢在饭桌上说教,但这个语气坚决、果断的家长,简直就是以命令和通知的语气说,希望我晚上准时到场,万事俱备,就等我开饭。见到那个孩子的时候,我真吓一跳,那位家长看起来十分娇小,但她的儿子赶得上姚明了。我在家长的安排下坐到孩子的旁边。

那孩子很沉默,一直都是他的妈妈在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她自己的工作、丈夫的工作,今天怎么怎么忙,实在没有别的时间等。她讲到口渴,停下来喝水,我便问旁边的小伙子:

“在哪个学校读书啊?”

“噢,他在市一中。”

“你们几点放学?”

“他们四点半就放了,也是从学校直接过来的。”唉,这位妈妈真爱说话。

“爸爸在什么单位?”

“崔老师,我刚不是说了吗,他在建行上班呢。”

“你们老家是哪儿的?”

“他们是延吉那边的,爷爷那辈搬过来的。”

我实在忍不住了,就轻轻地碰了碰那位母亲,结果,这大姐说:“儿子,你往里面去点,挤着崔老师了。”

饭后,这位家长说:“崔老师,您看我们家孩子长得不错吧,就是不爱说话,对什么都无所谓,哪像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啊。”

我诚恳地说:“大姐,真不是你家孩子不爱说话,而是你自己说得太多了。你看我问他的问题,都被你说完了,他还说什么呢?”

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说,人与人之间谈话的时候,要用80%的时间倾听,剩下20%的时间,带着启发对方的问题来说。可这位母亲,没有给孩子留下一点说话的空间。

同样,也有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无主见、很软弱,但是家长又给了孩子多少选择的空间呢?当然,家长帮助孩子包办一切,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省得他们走弯路,但人生中有些弯路是一定要走的,孩子自己做出了选择,他才能承担责任、自主思考。

所以,帮孩子做事情,并不是越多越好。在关键时刻能指点迷津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大师。如果家长什么都帮助孩子做,只会让他们觉得,家长就是好管这些事,或者认为家长本来就应该做这些。

多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让他们自己作选择,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这样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天然教育”——一场不劳而获的美梦

以天然成长的名义让孩子放任自流,却希望将来有一个完美的孩子,这不是守株待兔,就是痴人说梦。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种菜人正在菜园里浇菜,有个人跑过来问他,为什么野菜生得很茂盛,栽种的菜却很瘦弱。他回答说:“地是野菜的亲娘,却是蔬菜的后娘。”

为什么有的孩子健康成长,有的孩子却要经历很多磨难?“只有懒惰的父母,才会像种菜人一样那样解释说:“因为孩子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别人帮不了。”

不要惊讶,真的有人这样对我说过,他们说,孩子没有学好,这是上天在惩罚家长,或者是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更有人对孩子说:“我看你就是往牢里送的东西。”这些人都错过了孩子最宝贵的一段时期,也就是早教的时期。

其实有很多素质较高的父母,认为早期教育是在揠苗助长,孩子应该像野花一样成长,什么早期教育,大可不必。这个观点,本人肯定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很多“问题孩子”都是“野生野长”,结果走上了岔路。相反,那些很早就有教育子女观念的家庭,孩子出现问题的几率要小得多。

早期教育本身是好的,关键是看你教育些什么。

如果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就让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成长,这种父母是不负责任的。虽然孩子具有无限潜能,但是这种潜能需要启发,也需要条件去支持。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让他们参加很多辅导班、学很多语言、参加各种竞赛,这些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就等于是揠苗助长了。

所以比较稳妥的早教方式,应该是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作出符合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辅导。

有一对上过大学的夫妇,他们坚持让孩子健康成长,不给他任何压力。在孩子学习说话的时候,他们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和他说话,交流内心的想法;等到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他们让孩子接触绘画、音乐、歌唱、阅读等领域,观察孩子的反应。

这个孩子几乎对任何艺术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但是也不反感学习,于是他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也不用在父母的高压下参加任何比赛。

一直到了初中,这个孩子都是表现平平的,成绩属于中等,但是他很独立,有主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看起来比身边的同龄人要成熟很多。

到了高中,他发现自己喜欢研究历史,于是开始大量阅读,小时候的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的头脑非常灵活,对于历史常常有新的解读。有人说这样灵活的人应该调去搞科研,研究已经定型的历史没有价值,但是他的父母一直支持他。

后来,这个孩子成了考古专家,并不是特别有名,但是他生活幸福、家庭和睦,有事业也有爱情。

很多家长抱着“天然教育”的说法,其实是在做着不劳而获的美梦。孩子的内心是需要一双有力的手、一盏明亮的灯的。就像上面的这对夫妇,看起来他们没有做什么,其实,他们做好了自己该做的:给孩子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去认识自己,充分尊重他、信任他。

现在很多家长正在做的,要么太多,要么不够。对于那些做得不够的家长,还有那些不管不问的家长,我只能毫不留情地戳穿他们的美梦了。

“学习越早越好”——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早了,等于揠苗助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可是现在有很多家长,固执地相信,抢跑是在为孩子争分夺秒。

最近考研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对于那些在自习室里顶着熊猫眼通宵达旦狂看书的学子们,我深表同情。不过说起熊猫眼来,最近我也很“荣幸”地挂过,而原因就是为了下面的这篇报告,虽说它没有鲁迅先生的犀利,也没有琼瑶女士的柔情,可是放在这里,希望可以解除家长们的“疑难杂症”。

据一份幼儿园问卷调查显示,孩子回家后,都要学习2个小时,家长要求孩子写字、算算术,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家长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长的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揠苗助长,不光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卡尔-冯·路德维希就是一个在父亲进行教育“抢跑”下被毁的天才。

卡尔学业天赋极高,他的父亲把全部的心血投注在他身上。他亲自教儿子高等数学,强迫孩子醒着的每一分钟都要学习。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都被父亲隔在门外。最初,这样的教育取得了成就,卡尔8岁时就能够学习大学数学,9岁学习微积分,不断跳级,修完大学课程只用了5年时间,11岁大学毕业。大学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顶尖级数学家。父亲更是一心想使他早日功成名就,容不得卡尔有任何休息和调整就让他继续攻读研究生。

辉煌转瞬即逝,卡尔上研究生院一年后,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不久转入法律学院,但很快也对法律失去了兴趣,至此再也不想动脑筋,再也不想思考问题。最后,曾经的天才从事办事员工作,远远地偏离了他父亲的培养轨道。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的做法与卡尔父亲的做法恰恰相反。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耕作之余,在镇上以教学和鬻字卖画补贴家用。

家里挂满了父亲的字画,幼小的悲鸿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要求学画时,父亲温和地拒绝了:“你应当好好用功读书,因为要想成为一个画家,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两年后,9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

我们首先来分析徐达章的做法为什么和现代家长的做法大相径庭呢?原因就在于他意识到对孩子的培养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即使以后孩子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他的心理却未必健康。有不少天才因为父母特异的教育方法,成了杰出人物,但是他们的一生却很不幸。英国文学家约翰·拉斯金、哲学家尼采等人的一生遭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拉斯金是由母亲精心培养长大的。他母亲从来没给幼小的拉斯金买过玩具。母亲每天早上花几个小时和儿子一起读《圣经》,拉斯金只上了几个月的学,大部分教育是在家中进行的。

他18岁考入牛津大学。母亲在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密切关注儿子的生活。

尽管拉斯金最后成了文学家,但他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妻子离他而去。在晚年,他说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说来是错误的,而且也是不幸的。”据说,他在长大以后曾经多次发疯。尤其在临死前的一年,他因精神极度错乱而痛苦不已。

尼采的母亲则对他进行早期教育,要求尼采按照她的意志行事。结果,尼采变成了一个认真、深沉、懂礼貌的孩子。他不同于别的孩子,做事刻板,绝对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因此,周围的小孩都取笑他,结果他45岁时发疯,由母亲和妹妹照看,第二年死去。

因此,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这个规律为依据,先了解孩子的现有水平,包括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立足于现实,在此基础上再谋求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应该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孩子知识,培养他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同时要注意巩固效果,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千万不能贪多求快,否则孩子会惧怕、厌烦甚至反抗,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9323.html

相关阅读: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