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很能控制孩子的。有形的控制如:强迫子女遵照指令行事,或限制他们不准做某些事等等。对有形的控制,孩子还可以反抗,但是对另外一种无形的,心理上的控制,孩子就无从反抗了。
双重讯息
双重讯息的意思是,孩子同时收到两种互相冲突的指示,不知如何是好。譬如说,小孩问爸爸可不可以喝冰箱里的汽水,爸爸正眼也不瞧他一下,冷冷地回答:\\\“爱喝就去喝。\\\”孩子听到的是可以喝汽水,但是爸爸脸上的寒霜又让他相信如果喝了汽水,爸爸会不高兴。他不知道到底是喝好,还是不喝好,心里很不安。
自相矛盾
有时候,父母的说法和指示前后矛盾,莫衷一是。倒如:妈妈在晒衣服,叫姊姊看弟弟,姊姊听令看管弟弟,不让他跑出去,弟弟急哭了,于是,妈妈进来把姊姊骂了一顿。又如孩子想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妈妈说:“你还小,长大再说。”隔一天,孩子犯了错,妈妈又说:“你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糊涂?”大人心里顾念的事儿多.常会把说过的话给忘了,但是,发现前后矛盾的孩子心里会很不服气。父母如果肯听孩子申辩到还好,如果父母又用权威堵住孩子的嘴,孩子也只好吞下他的不平之鸣了。
有些父母似乎很难取悦,孩子再怎么努力,他总有可挑剔之处。譬如:孩子看书,妈妈嫌他懒惰,热心帮忙洗碗,被骂洗不干净,又说他拖延时间不做功课;他去作功时,偏又打断他叫他做别的事。也有的母亲因为急于让孩子多吸收营养,所以如果孩子只吃青菜,就嫌他吃肉不够;那天孩子正吃肉时,妈妈又会问他怎不吃青菜呢?这种情形给孩子的感觉是,妈妈永远不会对自己满意,自己,似乎很差,不讨人喜欢,于是自己也不能满意自己。
引发罪恶感
引发孩子的罪疚感是强而有力的一种控制方法。“都是你!”是最常用的口头禅。“都是你不听话,才把妈妈气成这样!”“都是你动作慢,害全家赶不上这班车。”还有一种引发罪疚感的方式是:“看,我为你牺牲了多少?”“妈妈为了你的功课,一年没看电影,你知道吗?”或者“什么好吃的都留绐你,你可会替我们想想?”挨骂的孩子满怀歉疚感,即使他是无心之过,父母的责怪态度却使他觉得他该负全责。
对父母深感愧疚亏欠的孩子除了不敢违抗父母外,在达不到父母期望时,心中加倍不安,十分自责,不易原谅自己。这类孩子同时也习于同时负担父母的情绪,只要遇到父母不悦,就感觉自己又做错了,甚至类化到别人身上,身边的朋友、师长或上司脸色一变,他就心慌了。
以上所说的几种情形,其实父母自己并非有意如此,而是情不自禁所致。有些父母自己早年曾受不平的待遇,内心积有许多负向情绪,未得疏解,以至心绪不易平衡,虽然极不愿孩子尝到自己身受的压力与委屈,但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承受了那些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和说话态度。事情过后,父母自己也为此十分痛心,因为他真的不愿伤害孩子,但又控制不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许需要寻求专家的协助,重新肯定自我,恢复平衡心态。
在指导孩子时,父母要留意自己的指令是否明确易行,有没有矛盾,同时,尽量减少自己表里不一的表现。心中不舒服时,与其流露在表情动作上,让孩子猜测不安,还不如坦率地说出感受,孩子知道我们在烦什么,气什么,反而比较完全。父母不是神,本来就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现我们的喜怒哀乐啊!
童言无忌孩子经常会提出一些意见,这些意见,我们不太可能完全照着实行,但是,可以“听听他们的想法”。一方面藉此疏导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一个提醒。
一般来说,孩子敢把他对父母的感受说出来,表示他与父姆的关系是开放的、能自由交谈而没有很多顾忌。父母如果为了维护权威而板起面孔,孩子以后就只把疑惑和不满留在心里,再也不敢多说了。与其这样,不如用接纳和了解的态度,把握孩子发问或评论的机会,听听他们的感想。
孩子的话很可能在不经意中触及了我们的弱点,父母需要有相当的雅量和幽默感来承受。雅量和幽默感是可以培养的。自我肯定的人,自信心坚强,不怕接纳别人的意见,也不容易因别人的话而受到伤害,这不正是我们努力成长的方向吗?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小小的心灵是敏锐的。他们就像,一面镜子,巨细无遗地反映出我们的样子,在孩子面前,我们很难掩饰,隐瞒。还记得“国王的新衣”那个故事吧?只有纯真无邪的孩子才敢指出上了当又自欺欺人的国王并没有穿什么名贵的衣服。我们的孩也同样会反映他对周围事物的观感,包括对父母的观感…如果我们允许的话。
现在的孩子尤其聪明伶俐,能领受我们的爱与关怀,也不会遗漏我们言行不一致的地方,对父母之间的相处情形,尤其敏感。很小的孩子就会在父母吵架时,有所反应。既然什么都瞒不住孩子,我们就在孩子面前做个真实的人吧!
真实的人有缺点、会犯错。坦白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有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也跟小孩一样,有很多事情要学习,要继续求进步;爸爸妈妈有时也会生气吵架,但是很快就会和好、互相原谅。”只有用这种态度,我们才是真正以身作则,以一个真实的自己,做孩子的榜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317474.html
相关阅读:父母如何指导孩子交朋友
孩子以下四种行为,易被父母误解
父母常吵架 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母亲节 宝宝的感恩教育补上了吗?
一位爸爸的反思:孩子越来越听话,我却犯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