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只要有好吃的菜、好吃的水果、好吃的点心,妈 妈都会让我们第一时间先给爷爷奶奶送去,回来后我们才可以吃。奶奶瘫痪6年期间,虽然妈 妈和大娘、四婶都各自做着小买卖,但她们无论回来多晚,多辛苦,轮到谁的值班都会毫无怨言的去问候及伺候奶奶,一直到奶奶的离去。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爸爸妈 妈从来没有刻意的要求我们做些什么,但就如前段文字所讲的,这个环境感染了我们,让我们从小模仿着大人的一言一行。
有次下班与同事一起回家时,遇到一对母女骑车,妈 妈的年龄在50多岁左右,女儿应该是上初二或初三,上一路长长的坡道,妈 妈很吃力的骑着,女儿丝毫没有关注到妈 妈的劳累,也没有下车的意思。骑到半坡路时,妈 妈已经满头大汗,实在骑不动。迫不得已妈 妈下来,依然推着坐在后座的女儿,此时的女儿还是没有下车的意识,一直让妈 妈推着上完整个坡道,步入平地后,妈 妈继续骑车带着女儿前行,整个过程女儿都没有下过车。
看到这样的情景真的很不能理解,女儿为何如此不心疼自己的妈 妈?回家后与xx商讨,并询问xx对此事看法,xx认为:“姐姐这样做是不对的,她不孝顺妈 妈,妈 妈从小把她养大,姐姐不知道妈 妈的辛苦。”
当周一看到韩老师发的群邮件《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一课时,有提到利用他人故事启发孩子的观点,立即联想到那对母女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事例,为何不按照韩老师所说的还原情景模式再进一步引导孩子呢?
周四下午xx放学,走的还是那条才长长的上坡路,不到一半时,我就故意很费劲很费劲的骑着,xx见状说:“妈 妈,我要下来。”我装着不在意的说:“不用,妈 妈能骑动。”xx说:“妈 妈,我要下来,你很累的。”说到这里xx已经下了车。我故意大气喘喘的说:“噢,妈 妈是有些累,这样吧,你坐在后座上,妈 妈推着你走,这样妈 妈不辛苦的。”xx有些着急的说:“不行,那样我就不孝顺妈 妈了。”我高兴地说:“哎呀,还是我的宝贝儿子好,知道心疼妈 妈。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话没说完,xx就推着自行车的后座,几乎是跑着的速度走过了那个长坡。
通过学习,才明白教育孩子要多些“事前引导”,少些“事后惩罚”。类似于和谐的环境我们随时可以给孩子制造啊,比如我们每晚离开爷爷奶奶那回家时,都会让xx回个电话:“爷爷奶奶,我们到家了,请爷爷奶奶在家放心!心肝奶奶晚安!心肝爷爷晚安!”这样的习惯已将近半年,每晚听到xx道晚安后二老都是很开心很开心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295454.html
相关阅读:一位爸爸的反思:孩子越来越听话,我却犯愁了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交朋友
母亲节 宝宝的感恩教育补上了吗?
父母常吵架 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孩子以下四种行为,易被父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