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也慢慢发现,中国家长们最担心的孩子的性格,一是胆小,二是内向,其实都是一回事——担心孩子做啥事都战战兢兢,长大后不能在各种场合里获得主动权,成为主角。
每次我都挺替孩子无语的,毕竟孩子不爱和别人来往也好,在陌生环境里就是不出声也罢,深究起来,都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再说,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不可强求统一,家长们一方面号称能为孩子做一切,另一方面却连孩子最正常的心理反应、与众不同的个性都不接受,岂不矛盾?
更重要的是,很多家长眼中的“胆小内向”其实潜藏着一股值得孩子好好利用的力量。
1、胆小内向的背后是:预知和审慎
@赛客
我的儿子可能就是人家常说的“胆小内向的孩子”。
他从小拒绝冒险,我们家从来就用不着什么安全防护,不能碰的东西只要说一遍就记住,坚决远离——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会摸电门、爬抽屉,我家的孩子连画都不肯往墙上画;深信“气球会爆炸”,同学们的生日会他很少参加,就是因为生日会上会挂满气球;从不打架,不是不会生气,而是遇见矛盾就自己找台阶下,惹不起躲得起……
有个理论是说,胆小、内向的孩子,其实是因为善于观察,因为事先洞悉了自己不能处理的风险,而宁愿选择藏到后面,谨慎行事。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儿子的胆小、内向,慢慢积累成一种“审慎”,有时候不免让人感觉过于多虑。
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从来不带回家,只在教室看,因为担心过期忘还;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应该做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一旦发生变化,他就会自己去跟老师说,比如今天钢琴课取消了,需要提前坐校车回家……
有时我也会让他放松一点,不需要那么事事谨慎,害怕出错,害怕给别人招麻烦:坐校车时间有变化,我自然会联系老师说明;借书晚一点还也没关系,大不了交点罚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只是鼓励一下,实在不敢,就算了。他虽然小,但也像大人一样值得被尊重。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不从小鼓励孩子克服对事物、社交的恐惧,他长大一直胆小、内向怎么办?或者认为我只是很幸运,没怎么管,儿子也只是变得有点多虑而已。
对此我的看法一直没变过:能赋予孩子真正的勇气的,绝不是“这个一点儿也不可怕”的说教、“你看看比你小的孩子都敢”的激将法、“你怎么这么扭捏,一点不像男孩子”的训斥,而是父母设身处地的理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182234.html
相关阅读: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