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宝宝多动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宝宝有怎样表现才算是“多动症”?有什么办法能让宝宝安静下来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刘丽湘: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宝宝从一出生起,就开始通过他全身的感觉器官,去吸收周围的一切信息。他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充满未知的,因此他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柏拉图说过:“好奇者,知识之门。”
宝宝6个月大时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再大一点儿的孩子好奇的动作更多。八九个月的宝宝,已经学会爬,活动的范围大大拓宽,他们的好奇心似乎永远得不到满足,在他们眼中,家里的抽屉、柜子甚至瓶瓶罐罐里都像藏着宝贝,在你不注意时,他就会打开抽屉,专心致志地一件一件地把东西全拿出来,似乎最好的东西就在里面。结果是满地狼藉,家像是被抢劫过了似的。一两岁的宝宝,已经开始能够站立行走,活动能力大大提高,手脚都被解放出来,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要求不停地进行游戏,而且喜欢到处乱跑和四处捣乱,这都是儿童的正常表现。
因此,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不断去探索周围世界,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行为表现。如果孩子不好奇,那就不会去与事物相接触,不与事物相接触,那他就不能明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所以好动是宝宝得到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这一阶段,儿童需要反复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接触和练习,才能渐渐掌握他自己的身体。而宝宝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更是需要长时间的消化,才能升华到一定的理解。宝宝接触到的一切,无论通过哪种方式,都会在他的大脑中留下印迹,为他将来进行抽象的思维和学习,打下最初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越是好奇心强的宝宝越是活泼好动,越是活泼好动的宝宝大脑活动得就越多越聪明。
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宝宝好动,他其实是在玩耍和行动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探索。父母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尽情玩耍。同时,父母也可以利用宝宝的好奇心,跟宝宝一起玩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引导,让宝宝动脑筋去思考,自己动手去解决,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如果宝宝拿到一个球拍或是抓别人的棋子,妈妈就可以告诉宝宝这是什么,可以拿来做什么用,可以怎么玩,引导宝宝去观察打羽毛球的动作,让他学习模仿,告诉他等他长大一点儿了也可以玩。这样既可以丰富宝宝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宝宝的兴趣及观察能力、模仿能力,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宝宝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李玲:正常的好动有别于“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这类儿童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长和教师感到没有办法。
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国外报道在 5%-10% 之间,国内调查在 10% 以上,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儿及剖宫产儿患多动症的几率较高,大约在 60% 以上。除遗传因素外,有专家认为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环境压力远远超过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也会导致孩子心理发育滞后,自控能力降低。另外,过量摄入食物中的人工色素、含铅量过度的食物,虽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但可能会导致多动症。
不同时期的多动症症状表现
婴儿期:约30%的多动症儿童出生后就显得多动,不安宁,易激惹,过分哭闹、叫喊,母子关系不协调。
幼儿期:约有50%-60%多动症儿童在2-3岁时就显得与其他小孩不一样,特别不听话,难管教,睡眠不安,常有遗尿,大多饮食差,培养排便、睡眠习惯均困难。
学龄前期:症状渐明显,干事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多,不能静坐,爱发脾气,不服管理,缺乏自控能力,参加集体活动困难,情绪不稳,破坏东西,玩具满地撒,不爱惜,不整理,对动物残忍,有攻击性、冲动性行为,常和小朋友打闹。
学龄期:多动症的一切症状都显露出来,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上课不专心听课,容易分散注意力,学习困难,不能完成作业,忍受挫折的耐受性差,对刺激的反应过强,冲动任性,情绪不稳,有攻击行为,与同伴相处困难,是班上的“小丑”。
多动症与“好动”的区别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并非所有好动的儿童都是“多动症”。研究发现,“多动症”与孩子好动、顽皮有着四点本质区别:
1)注意力方面:好动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还讨厌别人干扰,而多动症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和无法有始有终;
2)自控力方面:好动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而多动症孩子根本坐不住,静不下来;
3)行为活动方面:好动孩子的好动行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多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
4)生理方面:好动孩子思路敏捷、动作协调、没有记忆辨认的缺陷,而多动症孩子则有明显不足。
父母可以根据以上四点比照一下,不要轻易就下结论说宝宝是“多动症”,如果宝宝确实躯体活动明显比同龄儿童多,且自控力差,不能安静下来,建议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康建琴:培养宝宝的专注力很重要
宝宝好动有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这也是不少家长的担心所在,尤其是对于即将要进入幼儿园的宝宝来说,他们的父母对此更是头疼,生怕宝宝到了幼儿园不能专心听讲,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研究显示,宝宝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2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7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孩子年龄越大越会逐渐懂得将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渐增加专注的时间。因此,判断孩子是否专心,应依据其年龄的专心时间长度,而非依据家长的主观感觉。
当然,专注力是一种习惯,而习惯要从小培养,抓得越早,效果就越好。
首先父母要为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父母为宝宝买了很多玩具和书籍,可是宝宝往往是这本书翻两页,那本书翻两页,玩具也是,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都没有长性。其实,太多的书籍和玩具只会让孩子注意力涣散。父母每次给宝宝的书籍和玩具都不要超过两到三个,看完一本书或玩完一个玩具,再换别的书或玩具。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好专心、坚持和耐心的榜样。一旦发现宝宝有专心的表现,更应加以鼓励和称赞。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比较简单易行、在日常生活中便于操作的方法,希望能对父母提高孩子的专注力有所帮助:
1) 拼图、下棋
让宝宝学会玩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学习一些简单的棋类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2) 带着问题讲故事
在给宝宝讲故事前先向他提出问题,让宝宝带着问题去听,听完后回答。还可以要求他听完故事后把故事的内容复述给你听。
3) 经常让宝宝帮助你拿各类小东西
从一件到几件不等,要求在一次中完成。如“请你帮我拿一个苹果、一把小刀、一些纸巾和几个牙签。”经常让宝宝做传口信的人,如“告诉外公,今天晚上9点中央电视台有他喜欢的节目。”语句可以是从简短到长一些的。
4) 让宝宝听、看录音磁带和图书画面内容相一致的那种配套图书
它和电视的不同之处在于,宝宝对电视故事的理解取自于画面,也就是用看来理解故事,并且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有损害。而这种图书却是以听录音为主,用图片来加深理解,这种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方法,对宝宝将来的学校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宝宝在听、看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安静、集中注意力去听讲的好习惯。
5)跟宝宝一起玩一些专门训练的游戏
● 操作性活动:只要是操作性活动就需要专心,如夹豆子游戏、滴管游戏,但进行活动前,还需要帮孩子考虑到坐姿及环境的安排,让孩子在较安静的环境中,一次进行一件事情,且尽量避免太多声音、视觉的干扰。
●迷宫游戏:父母也可以跟宝宝玩用眼睛走迷宫的游戏。父母用一种颜色以横向方式画出不规则线条,让宝宝跟着单一颜色做出追视。
●镜子游戏:让宝宝想象自己是一面镜子,跟着父母的动作进行模仿,刚开始父母的动作要简单一些,速度也尽量放慢,等孩子熟悉后,可以互换角色,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听音游戏:听声音辨别位置,在孩子的右后方、左后方敲乐器,让宝宝分辨声音的来源。还有一种拍节奏模仿,父母拍两下,宝宝就需要跟着拍两下,接着再做不同的节奏变化,宝宝也要跟着做出不同节奏的变化,让宝宝学习专心地听,听完之后做出正确的动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123790.html
相关阅读: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