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育己”,父母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照顾好自己,找到自己的角色。这是前提。因为,一个真正懂得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给出恰当的爱。
第二件事,是学习照顾孩子所需的基本方法。也就是,我曾在我的第一本育儿书中强调的,父母必须要掌握能够读懂孩子的一些基本的发展心理学知识。如果你不能读懂孩子的“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本身。
2唠叨的母亲和逃避的孩子我曾经遇见过这么一个小女孩。她特别安静。当别的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她只会站在旁边看,或者独自玩耍,从不敢走近人群当中。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让孩子有所改变。当老师跟孩子妈妈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后,通过深入聊天才找到了原因。孩子妈妈承认,自己在家里特别唠叨,因为总觉得有很多委屈。她说:
小时候自己父母就很少夸自己,现在自己为家庭拼命付出,就是想要获得认可,可是丈夫以及女儿总那么让人操心,而且完全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看到刚刚擦干净的地板被弄脏,气就不打一处来,就会开始“训导”丈夫和女儿。只是,往往越说越打不住。丈夫一开始还会争论一番,后来干脆保持沉默,以表抗拒。而丈夫的沉默,愈发让自己觉得抓狂,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位唠叨的妈妈,身体内其实还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这个小孩没有获得过自己父母的认可,缺乏自我价值感,非常依赖别人。她主动包揽了全部的家务活,把自己累垮,然后又去乞求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但是方式实在让家人烦恼,于是又把自己的精神快要整崩溃。
活在母亲唠叨中的小女孩,她的内心很脆弱,无法像父亲一样以坚硬的沉默去抗争,只能下意识地逃避一切。这种逃避甚至成为了孩子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以至于在社会化发展的时候,她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去对待陌生的人们。就这个案例来说,要改变孩子的孤僻,妈妈先要调整好心态,获得自身的成长。
3强势的母亲和弱势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家庭也需要找到它自己的平衡。如果家里妈妈很强势,就意味着爸爸的能量被压制下去,并且变弱。儿子看见父亲总是挨批评的样子,会让他害怕女人,并且成长为一个懦弱的男人。女儿看见妈妈的样子,要么自己也变成一个强势的人,要么有可能找到一个强势的另一半。因为,孩子在家庭中会同性认同,女儿会认同强势的母亲,儿子则会认同弱势的父亲。
谈及强势妈妈的问题,有网友这样抱怨过:
我妈刻薄,挑剔,控制欲强,天知道我多害怕自己也这样。我妈向我们灌输太多爸爸很糟糕的说法。我哥跟我爸关系也很一般。可是他跟我爸真的很像,而且一直很没有担当,从来不愿意把自己放在做决定的位置。因为这样,即便将来出了错,责任都是别人的,自己则总一副很无辜的样子。老实说,我也有点这样,都是我妈,她自己明明也是废柴一个,却从来只会说别人什么都不行,现在结果我们真的都不行了。真是讨厌死她了啊!
我妈是个女强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无形地强加给我。在她的约束下,我有强烈的自卑感,因为总不能让她满意。到后来,就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我,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个庸碌的男人。
强势的母亲,毁掉的是一个家庭的平衡。不仅如此,母亲对父亲若存在太多愤怒情绪,经常动不动就批评父亲的话,这种情绪会转移给孩子,尤其会养出愤怒的女儿。这个女儿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极有可能会莫名其妙对男友或老公生气。
如中国那句老话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母亲的强势,打破了一个家庭原有的两性平衡,孩子在角色认同的过程中,就会复制这种不平衡,并且会将问题原封不动地带到自己的亲密关系当中去。
4理性的母亲和淡漠的孩子有一位妈妈地自述:
我是一名企业管理者,有一个儿子,今年四岁。我自认为工作能力不错,但也能兼顾到家庭。无论处理工作还是生活中的事情,我都不喜欢感情用事。我有自己的做人准则和做事标准,原则性很强。对待孩子也是如此。
当我的孩子遇到问题后,我一般都会帮他分析,引导他如何去解决问题。我觉得儿子在我的调教下,也都规规矩矩,特别乖巧。可是,最近我有点担心,因为儿子好像不太喜欢和我亲近,总觉得这个小孩子似乎在情感上偏于冷漠。罗静博士,怎么会这样呢?
这位妈妈,是典型的理性妈妈。理性不是坏事,它甚至是事业成功必备的一种品质。但是一个母亲,如果在教养过程中也过于理性,那么带给孩子的,就有可能是灾难。这样的妈妈养大的孩子,往往会中规中矩,但有可能偏于冷漠,且缺乏创造力。
因为妈妈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热情,扼杀了孩子自我创造的喜悦。母亲条条框框太多,对于错误的容忍度又低,每当孩子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确保事情在他们预设的轨道内运转,把解决办法直接摆到孩子面前。这其实是这个妈妈自身的安全感不强导致的。
同时,理性妈妈喜欢对孩子讲道理,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就事论事”,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情感需求,因为他们认为哭也好,闹也罢,都不能解决问题。与其花时间哭闹,不如赶紧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一部分成人在面对问题时采取的“问题解决策略”。这样好吗?
当然,对成人来说,只要适合就好!但孩子还处于心智未分化的状态,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一定会先采用“情绪解决策略”。事实上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过度到问题解决策略。
如果理性的妈妈不接受孩子的情绪,认为孩子的情绪反应是不应该的,不对的,软弱的或者无济于事的,那孩子的情绪表达就会被压抑,长时间的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孩子就学会了放弃。
但正如我们所说,“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一样,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爆发。而没有正确引导的孩子,最终极有可能通过其他不适当的、甚至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挫折和不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102466.html
相关阅读:孩子以下四种行为,易被父母误解
父母常吵架 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一位爸爸的反思:孩子越来越听话,我却犯愁了
母亲节 宝宝的感恩教育补上了吗?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