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秒:快速行动
当你看到孩子在墙上画画,或者两个孩子在滑滑梯旁抱在一起打成一团,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拿走画笔或者把他们分开。不要期待你说一句“停止”孩子就会乖乖服从。“安全永远是第一要务”,所以,如果你看到孩子有任何潜在危险,你需要马上行动。如果有必要,带孩子离开混乱的现场。此外,你自己如果也离开现场,可能会让你更加冷静,而不至于说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话或者作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行为来。
10~20秒:保持冷静
就像面对很多事情,需要大人得先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帮助孩子一样。爸爸妈妈也需要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应对孩子的情绪。生气不是问题,关键是你如何处理你的愤怒。很多妈妈常常发誓,再也不在孩子面前发火了,结果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反倒为此感到懊恼。我们可以生气,但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发泄情绪的方法。其实,与其你大声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讨厌”,不如背对孩子“啊啊啊”地大叫几声。这样,你不仅释放了自己的怒气,孩子也不至于觉得内疚和难堪。
父母迅速平复自己的情绪,不但有利于理智地处理当时的问题,而且也可以让孩子更加听得进你说的话。如果你对孩子大喊大叫,孩子的关注点便只会在你的坏情绪上,而不是他的过错上。
20~30秒:分析原因
当孩子犯错时,请爸爸妈妈先花一些时间去关注错误背后的原因。波士顿惠洛克学院早期儿童教育专家Rosenqvist博士回忆说,他儿子3岁的时候,一天,他看见儿子拿着紫色的笔在客厅的墙壁上乱画,沙发和墙都毁了,他很愤怒。而且儿子看着他咆哮时的表情,显得胆战心惊。后来他才知道,儿子其实是在模仿一本儿童读物上用紫色蜡笔画的画。其实,很多时候在孩子看来,他是在进行一个伟大的创造,虽然可能选错了创作的地方。
总之,爸爸妈妈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孩子一犯错,你就立刻联想到他的各种犯错时刻,那样反倒会激发你的怒气,你应该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单独的事情来看待。你需要想想,导致孩子做出这样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比如,你3岁的孩子发脾气可能是饿了,你5岁的孩子在早上穿衣服时磨磨蹭蹭,可能是因为昨天晚上睡得太晚,没有充足的睡眠。
与此同时,如果你不希望这样的事再次发生,你还得想想解决的办法。比如,如果你不想让他老去碰玻璃杯子,那你就把玻璃杯放在他够不着的地方,而不是把玻璃杯一直放在茶几上。而宝宝觉得有趣去碰它时,你就嚷嚷:“告诉你多少次不能碰了!”
30~40秒:和孩子交流
如果孩子总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你不能简单又生气地说:“你有没有听到妈妈说话?你怎么这么磨蹭!”你这样其实上是在控制他,而不是让他负责管理自己的行为。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你为什么不想让他那么做,以及那么做会有什么后果,而不是一贯地对孩子进行埋怨和惩罚。当然,你可以让他靠着墙壁,看着他的眼睛,非常严肃地和他聊这些问题。但爸爸妈妈要记住,越是小的孩子,你越要用简练的语言和他谈论,他需要很明白地听到理由,以及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比如,你可以说:“我们不要把画画在墙上,因为画在墙上会擦不掉,墙壁也会变得很难看,你可以画在一张纸上,然后妈妈帮你贴在墙上。”这样的谈话相比大吼能让矛盾稍有缓和,孩子也更愿意和你进行对话。如果此时孩子情绪很激动,根本就听不进去你说的话,那你就别再喋喋不休了,让孩子冷静一下,稍后再和他谈论吧。
40~50秒 :拒绝惩罚
许多父母认为,惩罚是让孩子日后守规矩最好的办法,但Rosenqvist博士认为并非如此。因为父母完全可以用行动干涉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予以惩罚。比如,孩子饭前去吃饼干,你可以抓着他的手,不让他去拿饼干。如果该回家了,他还是继续玩球,你可以想办法把球收起来。与其惩罚,不如制止行为的发生。如果有原则性的事情他屡教不改,你倒可以让他看看这样做的后果,比如在和小朋友玩球时,他老无视你的提醒,一没有抢到球就会打别的小朋友,你可以把他拖到一边,让他退出游戏,不让他再和小朋友玩。
50~60秒:连贯性的执行你的原则
“再也别想玩iPad了”或“妈妈再也不给你买饼干了”这样的话其实对建立你的威信毫无帮助。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把握“持续性、一致性”的原则。你要相信,即使一两岁的孩子,也能明白爸爸妈妈希望他干什么,不希望干什么。所以,你不希望孩子做什么,应该从一而终地予以制止。该有规矩的时候一定得有规矩,而且得强力执行你的规矩,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你的威信,而且孩子才会更明确,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妈妈们,这60秒训练计划是不是很简单?在这60秒里,你唯一需要的是理智的思维以及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如果你不再希望看到孩子在墙上乱画或者把食物随意扔到地上,那么请参考这套60秒计划。重要的是,通过这60秒,能帮助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会让孩子遵守一些规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082910.html
相关阅读: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