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若能在不同场合表现适当的言行举止,便称得上是个得体的人,得体的人会受到众人的欢迎和喜爱。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致力于让孩子学会许多技能,却忽略了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得体的人。
某次我开车接孩子及他的同学放学,当时车上的音响正在播放一首佛教音乐,歌词是唱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只有一句。孩子的同学问:“那是什么音乐啊?就只唱那么一句!”孩子回答:“是佛教音乐,我妈妈很喜欢。”不料这同学又脱口说了一句:“就唱一句,真可怜!”我想这孩子说的可怜,大概是指很单调,不够丰富的意思,绝无恶意,不过当时的我,听起来却有些不舒服。
又有一次在某个家庭聚会的场合,甲家的孩子看到乙家的孩子手上戴着一串佛珠,问说:“戴那个做什么?”乙家的妈妈告诉这孩子:“因为她身体有些不舒服,佛珠是给她保平安用的。”没想到甲家的孩子突然冒出一句:“保佑什么啊!我从不戴那个,我保佑我自己。”孩子没有宗教信仰,会说出这样的话可以理解,不过他唐突的话语也着实令甲妈妈和乙妈妈尴尬不堪。
以上两个例子中说话的孩子,都是上初中的青少年了,可说话依旧不顾场合及他人感受,这些都是不得体的表现。孩子在童蒙时期通常天真率直,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毫不顾忌。成人也会被他们的童言无忌逗得哈哈大笑。可是随着年岁渐增,家长就要开始慢慢引导孩子得体地说话了。最起码,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在场的其他人的感受。率直固然可喜,但多一份体贴别人的心意,则更是一种成熟,何况现今的社会重视人际之间的互动,语言是最直接的沟通工具。
其实孩子会说唐突、冒失、不得体的话,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养方式。在大庭广众下责骂孩子,或当着众人的面数落孩子,毫不在乎他内心的感受。又或者家长本身就常常不经意地在失意的人面前表露讽刺、得意的言行。孩子从小亲身经历、耳濡目染这些,自然很难有得体言行。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就得要求自己能做到待人接物皆得体,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譬如迎面看到肢体障碍者走来,幼小的孩子可能很自然会表现或说出害怕、甚至鄙视逃避对方的动作或言语。这时父母若也随声附和带孩子远离,或趁机说:“你要乖点,不乖就会像那样。”岂止是不得体而已,简直就是欺负人了,这种是最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告诉孩子:“看到他和我们不一样,你很害怕,不过你这样说出来,对方听到会很难受的。”让孩子学会体贴他人的感受,他说话自然会得体。
“得体”是源自“体贴”和“尊重”的一份心意,这是人生重要的功课,不但为人父母者要努力学习,也要同时教给孩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037764.html
相关阅读: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