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过完暑假就要上四年级了,在老大身上我也是感同身受,从小,老大就比较机灵,深得长辈的喜爱,因此,我们对老大的期望值很高,希望他未来在学习上的造诣能超越父母,在学业之外也能多才多艺。
家里长辈们对老大的寄语有些我还记忆犹新,“你爸爸妈妈当年的生活条件很差,学习条件也很差,他们都能考上大学,你现在这么舒服的条件,怎么都要比他们更进一步”,“你看看,你爸爸妈妈当年连摸钢琴的机会都么有,这么贵的钢琴我都给你买回来了,你还不好好练习,怎么对得起我们?”……诸如此类的话语,我相信不少父母跟我们一样都曾经说过。
也许说者无意,但是听者有心,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转化为孩子的变相压力。这种变相的压力可能会冲淡孩子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兴趣。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兴趣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对于这句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是深刻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
老大从小喜欢玩积木,三四岁的时候他就可以一个人坐在那里玩上几个小时,用小小的积木搭出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直到现在,一向好动的他,如果给他新的积木,他同样可以坐在那里几个小时,沉浸在积木世界的快乐当中。我想,这就是兴趣使然。
老大喜欢踢足球,3年多来,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天保持两个小时的训练,训练中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足球带给他很大的快乐。因为快乐,他的球技提升很快,成了球队的核心。看到孩子的天分,我跟孩子的父亲有了“快乐”以外的想法,希望他刻苦训练,成为同龄的佼佼者,甚至初中的时候同样上足球传统学校。因为有了“快乐”之外的要求,老大训练时不再单纯享受足球的快乐,比赛时候开始对强队产生畏惧,甚至到市里的集训也犹豫不决,爱去不去的。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踢足球已经没有开始那么单纯,不仅仅是兴趣了。
在学习上,儿子最喜欢的就是数学,我们从小把学数学叫“搞脑子”,每次空闲的时间,儿子都会主动要求我们帮他“搞搞脑子”。这时,孩子是快乐的,因为他觉得快乐,所以他主动学进去了,二年级参加数学竞赛经常拿奖。孩子有了特长,父母难免又有想法了,开始帮孩子做主了:“孩子,二年级你都拿奖了,三年级你可不能掉链子哦,三四年级的奖项才是最有用的,对你以后择校都有帮助。”无形之中,“搞脑子”也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成了以后升学的工具,潜移默化中,孩子的兴趣也在逐渐的淡化,学习的主动性慢慢下降。
老大的学琴之路情况大体相似,幼儿园中班,出于孩子的兴趣与要求,我们开始接触钢琴,当时家里没有钢琴,学琴、练琴都要到艺校,尽管如此,孩子很开心,吵着要大人带他去练琴,而且练习的时候很快乐。看到孩子练琴这么开心,我们赶紧给孩子添置钢琴,看着孩子的琴技有了提升,我们又开始为孩子规划了,连续两年都参加等级考试。考级之路无疑是枯燥的,每晚都要练习,琴声响起时,往往伴奏的是大人的训诫声以及孩子叹息声,琴声不是悦耳的乐曲,更像是一曲哀怨曲。就这样,学习之后的放松又变成了另一个应试教育,老大的另一种快乐就这样与他擦肩而过。
我相信说到这里,不少家长都会心潮澎湃。我们在孩子身上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是孩子的快乐成长,按照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还是父母做规划,通过孩子弥补父母小的时候缺憾?或是从小就把孩子引导到应试教育的苦闷之路?
我想很多爸爸妈妈跟我一样,心中都有相似的答案:武断的帮孩子做决定不可取,让孩子在父母划定的路线上按部就班的发展更可怕。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当中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正确的引导是毋庸置疑的,但切记不要伤害孩子的兴趣,因为兴趣一旦丧失,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原动力。
因此,作为父母,对于孩子,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至少应该是逐步“放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004113.html
相关阅读:拥抱让宝宝心灵更美好更健康
老人帮你带孩子,你担心什么
莫让溺爱宠坏了孩子的心灵
孩子哭闹家长学会倾听
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