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礼乐文明”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根基 阅读附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礼乐文明”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根基。其形式上表现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本质上化为一种贯通各种艺术的本体精神。中国古代士人以琴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以实践理性精神对待日常生活态度,这实际上潜含着一种发端于原始“乐舞精神”的审美式人生意味。于是,华夏先民自觉不自觉地由“六艺”和“琴棋书画”开始“修身”,继而去勉力实现主流文化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先秦时期,“艺”(从属于“六艺”)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琴棋书画”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内容。这时,为首的“琴”既是一种娱乐身心的工具,同时还有着内在的文化意韵。它不仅是个体修身养性的器物,还渗透着一种发自远古的“乐教”精神,蕴含着文化之“道”。

首先,“琴”并不单是一种“乐器”,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一种现实人生的情感体验,并从中熔铸一定的思想感悟。他们往往并不是单纯追求一种所谓“为审美而审美”的人生价值,而是注重在生活中强化品位,在细节中感悟出人生体验、审美倾向。因此,文化的价值意义就在于激活现实生命个体的情感因素,“中华琴文化”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它融艺术修养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一种恰当的艺术化生存策略。

其次,以表现中华文化精神为内在质素的“琴文化”也不仅仅是一种“艺”,它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往往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所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语)与中华文化中“君子以玉比德”的早期审美观念达到了高度一致。“琴”由丰富的情感、精神领域出发,将个体的生命感受与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互为交融,于是,“琴”就由“器”走向了“艺”,继而走向了“学”的路程。

再次,由“自娱”而“娱他”,由“修身”而“齐家”直至“治国”、“平天下”,“琴”就打上了浓郁的文化色彩,乃至意识形态特征。“琴”发展为一种“琴学”,是因为琴在历史的演进中已经融入了中华主流文化,才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张扬与意义的叠加。“琴学”的发生发展轨迹是以激发与舒张情感的脉动走进人们生活的,它是以一种生活的文化性超越来印证人类生存的诗性特征——“寓教于乐”。

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审美文化,而在这一审美文化的系统中,艺术居于其中心,而在艺术中,以音乐为本体所形成的“乐舞精神”又贯通于整个中华艺术各种不同的类型之中。如此,中华琴文化就于无形中塑型着中华文化传统及人格特征,它整合了“器物论”、“功能论”与“审美论”的文化特色,包纳了由自娱而娱他的“乐教”精神,完成了从“他律”的进化步履中实现“自律”这一中华艺术精神之转换策略。

时至今日,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了解古琴、能欣赏古琴艺术的可谓少之又少。我们不能把古琴仅仅当作一件博物馆的藏品,因为琴文化参与塑型的中华文化传统及人格特征一直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其精神内核古今相承。

(摘自易存国《“琴”作为“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有删改)

1.下面有关“琴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琴文化融艺术修养于日常生活之中,在生活中能强化士人品位,在细节中使人感悟出人生体验、审美倾向,能激活现实生命个体的情感因素。

B.作为一种表现中华文化精神内在质素的“艺”的琴文化是古人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将个体的生命感受与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互为交融。

C.在古代士人以“寓教于乐”的特性由“自娱”而“娱他”,由“修身”而“齐家”直至“治国”、“平天下”过程中,琴就蕴含着文化色彩,乃至意识形态特征。

D.中华琴文化整合了“器物论”、“功能论”与“审美论”的文化特色,包纳了由自娱而娱他的“乐教”精神,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精神转换。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潜含着审美式人生意味的原始“乐舞精神”自觉不自觉地引导着中国古代士人以琴为一种生活方式,并秉承这种理性精神来对待日常生活。

B.“琴”作为“艺”(从属于“六艺”)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人们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娱乐身心的工具,还蕴含着文化之“道”。

C.“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以玉比德”的早期审美观念、人生体验、情感因素和人生价值达到了高度一致。

D.以音乐为本体所形成的“乐舞精神”贯通于中华各种不同艺术类型而形成的艺术文化,处于传统审美文化的系统中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审美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古琴及其生成的文化意蕴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B.“琴学”是在历史的演进中由“器”走向“艺”之后,且又逐渐融入中华主流文化,并以激发舒张情感的方式走进人们生活的条件下发展而成的。

C.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琴“器”本身,而应该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审视,也不能简单地将“琴文化”作为工具论、技术论、审美论来理解。

D.古琴从其出现直至今日因缺乏保护措施,以及时代迅速变革的快节奏进程而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不得不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

1.B(绝对化,原文中有“往往”一词;另外,原文中“表现中华文化精神内在质素”是修饰“琴文化”的)

2.B(A“中国古代士人以琴为一种生活方式,并秉承这种理性精神来对待日常生活态度”并不是由“原始‘乐舞精神’自觉不自觉地引导”,原文第一段可看出;C“人生体验、情感因素和人生价值”属于无中生有;D强加因果)

3.D(错在“从其出现”“因此不得不”这些字词,推断有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uedu/xiandaiwen/643494.html

相关阅读:无机材料大师严东升:生而为国 阅读附答案
中学生课外阅读训练与答案:《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有一种愚蠢,叫“用朋友圈试探人性”阅读附答案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论读书》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