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六,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歃怀千金歃:饮,微吸
B.或病其为矫心病:毛病,错误
C.死非我能夺也夺:强行改变
D.多不与相得 相得:相互投合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亦必曰“吴刺史”焉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B.我乃奋其不畏之气今君乃亡赵走燕
C.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民无所归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饮泉亭的历史沿革,从西晋吴隐之过贪泉,到元代在原址建亭题名,书写“饮泉亭”三字,借以表彰吴氏刺史,歌颂良臣廉吏。
B.本文议论深刻,且有针对性,驳斥小人“病其为矫心”的观点,用“君子以身立教”,与贪廉乃“自我作之”为论据,说明贪廉“由乎内”,破中有立。
C.本文篇末揭示出以贪命名泉水的真相所在,“怨而激者之云”,发人深省,作者借此表达对元末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罪恶行径的憎恨与愤懑。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记述清晰,议论深刻,说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文中评述了吴刺史此行的重要意义,意在告诫人们要廉洁自奉,不饮盗泉之水。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3分)
②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4分)
参考答案:
14.B(B.项“病”均训为“认为……是错误的,意动用法”)
15.D(A.项“焉”均训为“句末语气词,可不译”;B.项“乃”均训为“转折关系连词,却”。C.项“而”均训为“转折关系”,D.项“所”第一句中训为“所字结构,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指代人或事物。第二句中训为“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16.D(“意在告诫人们要廉洁自奉,不饮盗泉之水”不合原文意思,且无中生有)
17.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评分标准:每两处得1分,断对1处不得分,断对2、3处得1分,断对4、5处得2分,断对6处得3分)
18.⑴一个人的生命的长短是由天来决定的,不能够凭借用外力来争得长寿,而立身处事之成功失败(或慈善凶恶)是由自己来决定的。
(评分参考:修短,长短;否臧,成败,善恶。各1分,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没有错别字,得1分。共3分)
⑵(大丈夫之心)用刀剑驱逐逼迫他却不被不义屈服,拿沸水与烈火降临于他却不被不义动摇,难道是喝了一小勺水所能够惑乱改变他的吗?
(评分参考:而,却,可是,转折关系连词;为……屈,被……屈服;为……动,被……动摇;移,改变。四处各1分。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没有错别字,否则扣1分。共4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uedu/xiandaiwen/1100190.html
相关阅读:有一种愚蠢,叫“用朋友圈试探人性”阅读附答案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无机材料大师严东升:生而为国 阅读附答案
《论读书》阅读答案
中学生课外阅读训练与答案:《如果麦子没有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