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战争中的挣扎??《永别了,武器》导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记叙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战争中的挣扎——《永别了,武器》导读

【推荐理由】

这部长篇小说是1929发表的,当时引进了强烈的反响。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小说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像许多欧美反战作家一样,海明威写出了人们对这场摧残爱情和人性的战争从投入到怀疑到厌恶继而冷漠麻木的过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机的“迷惘一代”的精神面貌。

【作家风采】

海明威于18997月21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9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1927,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1929,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0,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52,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因之,他也有了“文坛硬汉”的称呼。凭借《老人与海》,海明威获得1953普利策奖及1954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一生经历了四次婚姻,感情生活动荡而痛苦。1961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

【名著快读】

美国青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亨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

【精彩片段】

NO.1

天气十分炎热,晴空万里如碧,道路被晒成满是沙尘的白色。我坐在菲亚特汽车的?座上,什么事都不想。路上有兵团经过,他们都热得汗流浃背,从领章上的红白条纹可以辨识出这是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旅的兵力。后面跟着一些散兵,看上去疲惫不堪,满身都是汗和灰尘。他们走过去以后,过来一个跛脚走的士兵,停下坐在路边,我下车走进他问:“你怎么了?腿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他看看我站起来回答:“我是要朝前走的,不是腿的问题,是疝气发了,可恶的战争!”

“那你怎么不搭坐运输车去医院看看呢?”

“人家不让我这么做。中尉说我故意把疝气带搞丢了。”

我伸出手摸了摸,让他大声咳嗽,而后决定与他一起上路,准备交还给他们的医务官。受伤的士兵想待在我这儿,可我没有他的病历卡。

司机回来后,我把那个发疝气的士兵扶上车,他问我:“中尉,你非把我送回我那个团不行吗?你不能想办法把我送别的地方吗?团里的上尉级医官早知道我有疝病,所以我故意丢掉了那条该死的疝带,希望病情恶化就可以不必上前线了。”他向我说出真相,希望我能帮助他。

“倘若更贴近前线的话,我可以送你上急救站。但是在这儿,你非有病历卡不可。”

“我如果往回走,人家就会给我动手术,等我病好了,就会叫我经常上前线。你也不想经常上前线吧?”

看着他满是期望的眼神,我考虑了一下,决定帮助他:“你可以在这儿下车,在路边想办法把头撞出个包,等我车子回来时就送你上医院。”他很痛快地下了车。

我们继续赶路,很快就追上刚才的士兵团。车子沿着平原驶去,顺利把伤员交付那两家医院。回去时我尽量把车开得最快,好赶回去找那个匹兹堡的士兵。没想到有辆救护马车停在路边,有两个人正抬着那个士兵上车,原来是他所属的部队派人来接她回去了。

看到我,他沮丧地摇摇头。钢盔掉了,额角流着血,鼻子也擦破了皮,脸上有很多尘土,他向我喊道:“中尉,没有用,他们赶回来找我了!”我的心里突然有些难过。

(选自“全彩青少版”《老人与海》,吉林出版集团出版)

【点评】

亨利在运送伤员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痛恨战争的士兵,可是任何逃离战争的想法都无济于事时,无奈的现实让士兵陷入了痛苦之中,同时也使亨利处于“难过”和迷惘之中,对战争更多了一份思考和认识。

NO.2

隆隆的声音越来越近,火车已开到近前,这个笨重的铁家伙就像极度虚弱的巨人,吃力地喘息着。司机乘坐的车头刚一过去我就站起身,挨近那长长车身,几节封闭的车厢过去后,一节没有遮盖的、车身很低的车厢经过,这种车厢统称为平底船,上边罩有帆布。等它快要闪过时,我纵身一跃,抓住车后把手,猛劲攀上去!

火车隆隆地奔向前方,我俯下身看看那被雨水打湿的帆布,帆布边沿上有扣眼,几根粗绳穿过扣眼牢牢绑着大块帆布。拿出刀子割断粗绳,我探进条胳膊,帆布下有些坚硬的东西在鼓突着。瞅瞅前后,确信无人后我放开把手,将身子往帆布底下钻去,“通!”前额不幸撞上件硬物,脸上登时冒出血来,眼下顾不了许多,我坚持着爬进去,直挺贴地躺下,然后将帆布小心地绑好。

原来帆布底下是大炮!我仔细打量着,大炮涂抹过润滑油和油脂,闻起来很清新,有些光线漏射进来,让我看清炮身上还另外罩有帆布套。摸摸刚才撞起的肿块,我蘸着帆布上滴下来的雨水,用袖子揩干净血迹。这列火车到达美斯特列时,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受大炮,也就是说,我必须在到站之前就下车。

我又想起了凯瑟琳,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借着那从帆布顶上漏进的一点光线,我想象着自己和凯瑟琳正一同躺在车板上。离别的时间太久了,我孤单独处时,很难不去思念她,但每次当车板晃荡时,那冰冷潮湿的衣服都能将我的心再次凉透。

平底船车板、罩着帆布套的大炮、散发着凡士林的气味,还有漏雨的帆布,给我的感觉还不错。我清楚地知道,虽然这地方既安静又安全,可是所爱的姑娘不在这里,这种安静不如说是空虚。

我丢掉了几辆救护车和司机,就好像百货店老板在一场火灾中烧光了店铺资材,没有保险没有家底,全部付之一炬!是的,我再也没有什么义务和责任,当宪兵揪住我衣领时,义务就到此停止了!当我从枪口下逃生,穿过那条塔利亚门托河时,责任就全部清洗了!如果不是没有衣服,我早就扔掉这身军装,袖管上的星章已经割掉,那与荣誉无关!我要远离军队,远离战争!这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善良的人、勇敢的人、冷静的人和明智的人,他们才应该得到荣誉。这不是我的战争,我只希望该死的火车跑得再快点,早点到美斯特列,好让我吃饱肚子,停止可恶的思想。

(选自“全彩青少版”《老人与海》,吉林出版集团出版)

【点评】

这是亨利在逃离战地宪兵抓捕中的经历和所思所想,从中不难看出,此时的亨利已彻底对战争绝望,并对战争厌恶到了极点,他在极力远离着战争,远离着武器。他这种泣血控诉也使我们看清了战争的本质,产生了共鸣。这也为后面他和凯瑟琳逃往中立国瑞士埋下了铺垫。

【一家之言】

美国人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被派往意大利前线的一个战地救护队任中尉之初就处于迷茫之中,在一次进攻前夕的休假中就可看到他这种萎靡不振,精神颓废的状态,他不是去各地旅行,让自己的心灵在风景绝佳之地小说小憩,而是整日出入于烟雾弥漫的酒馆,醉汹汹地处于虚无缥缈之中,之后他结识凯瑟琳,借救护队往返于前线医院运送伤员的间隙,他也是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和凯瑟琳交往。

不确定的情感在他受伤住进米兰的医院后发生了变化,再次的重逢让他们陷入了热恋的情网之中,然而重返部队的命令给他们泼了一盆透心凉的冷水,前线的溃退情形、艾莫被自己人所杀就这样一步步改变着他对战争的态度,及至战地宪兵的草菅人命和他逃跑过程中的经历令他对战争彻底生出了厌恶之心。就在他将全副情感都投入到爱情时,凯瑟琳却因难产在医院中去世,他们的孩子也夭折了。命运无情地夺走了他所爱的人,将他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悲剧的结尾更显人性的张力,留给读者更多的是思考和对战争的厌恶。

小说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战争的谴责,内容中穿插着各种人反对对战争的讨论,批判了帝国主义宣传的虚伪性,“每次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等说法,我就会觉得局促不安。本来,这些字眼经常出现在一些口号、公告中,但到了现在,我细心观察过,并没有看到什么神圣、光荣的事,所谓牺牲,就像芝加哥的屠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被掩埋掉罢了,这些字眼我再也听不进去。”可以说,海明威是借主人公亨利之口说出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

【名言集萃】

1.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2.所有的罪恶都始于清白。

3.只要不计较得失,人生便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

4.比别人强,并不算高贵;比以前的自己强,才是真实的高贵。

5.在这个世界上,欲望并非痛苦,他可以使感觉变得敏锐,是一个人的青春的内在标志。

6.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

7.除非你拥有爱,否则你不知道快乐是什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uedu/jixuwen/492465.html

相关阅读:《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阅读答案
《一碗清汤荞麦面》阅读练习及答案
“冬天说起冬天”阅读理解答案
托起草原阅读答案
张莉《精神救助》语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