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是“持久性的对一个或两个性别产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由此可见,在这个定义中没有提及性行为。所以,性取向和性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认识,即原来只听说在监狱、远洋航行的轮船和军队里同性恋多见,现在在大学、甚至中学校园里,同性恋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所以同性恋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家长和青少年双方面的焦虑:家长们防孩子“早恋”还来不及呢,现在更担心的是,孩子可千万别被带成同性恋了;青少年一方面渴望了解更多的同性恋的知识,一方面会因为自己有些时候无法把握自己的性冲动(性梦里面有同性)或无法解释自己的某些性行为(被同性抚摸感觉也好)而担心自己是同性恋,从而纠结于心。
其实,家长和青少年这些担心绝大多数是因为缺乏关于同性恋的相关知识造成的。而基于知识层面的教育是最简单易行的了。现将和同性恋话题最相关的几个概念做一下澄清:
第一、什么叫性取向
性取向是“持久性的对一个或两个性别产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由此可见,在这个定义中没有提及性行为。所以,性取向和性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人们通常所说的同性恋指的是具有同性性取向的人,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性取向就会导致什么样的性行为。个体被异性吸引一定渴望和异性发生性行为;个体被同性吸引一定会渴望和同性发生性行为。但是,这个命题的反命题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个体和异性发生了性行为,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异性(异性恋);个体和同性发生了性行为,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同性(同性恋)。
第二、性取向是不可改变的
性取向在个体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不受环境影响而改变。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虽然科学界的对于性取向的共识指出,性取向是持久性的,不可改变的。但对于人类来讲,性行为是高度可控的。所以一个人完全可以有与性取向不相符合的性行为。也就是说,一个异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同性性行为,而一个同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异性性行为。所以,区分性取向与性行为,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同性取向的人可能选择与异性有性关系甚至结婚,这只说明他(她)的性行为对象是“异性”,并不意味他(她)的性取向“变为”异性取向。有些人相信所谓“假性同性恋”或“境遇性同性恋”,他们举例认为军队里、寺庙里,有些人是同性恋,但离开之后,就不再是了,并以此来证明性取向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是典型的将性取向与性行为混淆的例子。这些人中很多只是在特定环境里,由于缺乏接触异性的机会,所以介入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他们从未属于同性取向。
第三、如何判断自己的性取向
性取向的定义是指对于某个性别(或两性)的性欲望和感情欲望。所以判断性取向,两个因素都需要具备。很多人仅仅通过机械摩擦,就能勃起甚至达到性高潮,所以仅依靠性行为判断性取向,是完全不可靠的。性取向的出现,并不须要有性行为或感情关系经历。有些人错误地以为,如果没有尝试过,性取向就无法判断。性取向实际上是一种直觉,即使一个人在还没有任何性经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判断自己的性取向。有些人常用“喜欢”来表达亲密关系,但喜欢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如果不具备性吸引,那显然也与性取向无关。同性性取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欢异性,也能有很深层的友谊。性取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过自己的直觉,感觉性吸引和感情欲望,才能做出判断的。
第四、性取向什么时候才能被自己完全意识到
一般来讲,一部分青少年在12岁的时候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青少年要在12岁-16岁的阶段继续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确定下来。绝大部分人在20岁的时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在40-50岁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的早晚,与个人经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虽然科学界对于同性性取向在总人口中的分布已有共识,但具体在每个文化中,“同志”的比例却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所谓“同性恋越来越多”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缺乏知识造成的。实际上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同性取向的人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在自己生活中(或至少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的真实本质生活,才给人这个所谓“同性恋越来越多”的印象。
第五、性取向是一个轴
性取向是一个轴,两端是100%的同性恋和异性恋,中间是100%的双性恋,人类的性取向可以在整个轴上的任何一个点上。现代研究结果指向性取向确实是二元化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是处于接近“纯粹”异性取向的位置,一小部分人处于接近“纯粹”同性取向这个位置,也有一小部分人处于中间位置(即双性取向)。现代研究,综合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人口统计结果显示,异性取向约占总人口的95%,同性取向约3~5%,双性取向约1~2%。
第六、关于双性恋
事实上,双性取向的人,是可以从两性中任何一个获得性和感情方面满足的。所以,真正的双性取向的人,并不必须同时在生活中发生与两性的性关系,绝大多数双性取向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是可以与异性或者同性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关系的。否认双性取向的存在,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这些否认的存在,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些自称是双性取向的人,确实是实际上是同性取向而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甚至有些人以双性取向为借口,解释自己为什么在有了固定的异性情感关系甚至婚姻之后,还在关系之外有同性关系。 另外一点也应该提到,学术界有些人曾认为,双性取向意味着对于两性的性兴趣是大约对等的,这个看法现在已不再被科学界接受。性取向从很大角度上,并不具备可量性,所以对于两性各自的吸引程度,已不再被看作判断双性取向的标准之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616999.html
相关阅读:“性早熟”有哪些异常特征
专家认为性教育应始于5岁
肛欲期的表现有哪些
小孩爱玩“小鸡鸡”怎么办 父母该如何纠正
如何与孩子谈论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