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的?”粑粑麻麻冷不丁遇到孩子提出如此问题,第一感是吃惊,接着石化,然后就是“捉迷藏”过关。最近福建站儿童安全知识大讲堂上,上海理工附小专家通过“你我碰碰车”、“身体红绿灯”、“勇敢说不”等全新的儿童性别教育方法,帮助粑粑麻麻正确地跟孩子化解这种“尴尬”。
此次,来自国内儿童性别教育课程的研发学校——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滴毛剑玲老师和李英老师为小盆友们公开授课,《你我碰碰车》和《勇敢说“不”》等新奇有趣滴性别教育游戏形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此处应有掌声!)
“我从哪里来”是儿童性别教育上的经典问题。儿童对性别的认知,开始得比成人设想的要早,性别教育也是孩子逐渐学会自我保护的第一步。
我从哪里来
对于“我从哪里来的”一问,网上曾有一个粑粑麻麻们对此问题的回答集锦,诸如:土里挖的,河里捞的,路边捡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充话费送的,吃儿童套餐送的等等,让人啼笑皆非的回答,也反映了众多父母面对问题跟孩子“捉迷藏”的应答和教育方式。
案例:
问:妈妈(爸爸),我是从那里来的呀?是火星么?
错误回答:
“你问这个做什么,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你是大街上(垃圾堆里)捡来的。”(×)
聪明回答:“你是爸爸和妈妈生出来的。就像花儿也会开花结果,你就是爸爸和妈妈结下的果实。”
解读:
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孩子在学龄前大脑发育的一个阶段的必然问题。
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在他提问之前,他可能已经知道些什么,所以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编出是“捡来的”类似答案。否则,孩子可能会信以为真,觉得自己不是妈妈亲生的,会令使孩子缺乏最初的归属感,也会伤害孩子与父母的自然归属关系。
至于更具体的解释,粑粑麻麻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程度慢慢去引导。
同时,还可以告诉孩子生宝宝是一件非常艰辛的过程,培养孩子爱惜生命、关爱父母的品德。
你我碰碰车
大多数研究认为,幼儿的性别认同出现的时间在1岁半到2岁之间,5-7岁幼儿才开始理解性别的坚定性,理解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是在学龄期间。
根据“全国儿童性安全知识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受访学生从未被告知“保护身体”。针对这一现象,伊利方舟工程中,专家们将“你我碰碰车”作为性别教育培训课程中的重要互动游戏,运用“四触体验”,让孩子在游戏互动中分别通过不同的抱、摸、握、亲来感受身体不同亲密接触的快乐和不悦,以此学会辨别好坏人和保护“身体禁区”。
案例:
解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把性别教育生活化,把对性别的感知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原有的生理感知上,“过着家家”就找到性别位置。
小学后期是孩子由童年期向青春期转化的最初阶段,在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前,进行性别教育将有助于他们青春期后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助于孩子在成长期建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身体红绿灯
近年来,中小学生遭遇“性侵犯”屡有发生,让人感到心痛,也让不少父母感到担忧。那么,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认知成长危险?遇到性侵犯时该怎么办?
在伊利方舟儿童安全知识培训大讲堂上,上理工附小de专家老师用“身体红绿灯”的方式,向所有参加活动的福州家长和孩子进行一次特别的“言传身教”:每个人身体越往中间的部位,越要得到保护,并且要善于进行保护。
案例:
伊利方舟大讲堂上,老师挂出男孩和女孩的身体轮廓图,借助“红色标签”和“绿色标签”,教会孩子们认知:哪些部位他人不能随便触碰的(亮“红灯”),哪些部位家人或亲人可以触碰的(亮“绿灯”)。通过互动,升级孩子性别意识。同时引导孩子在坦诚的心态和环境下,展开互动讨论“性别隐私部位”的问题,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同时针对“同学恶作剧掀我衣服”、“路上有人对我吹口哨说些难听的话”、“做游戏时,同学的手碰到我的隐私部位”等日常问题的处理方式加以正确、合理的引导。
解读:
处理儿童性别教育,伊利方舟将“捉迷藏”教育转换成孩子易于接收的信息内容和互动方式,让家长和孩子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掌握儿童性别和性别安全的知识和技能。
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要善于沟通、辅导和引导,化解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从“好奇不得知”到“知之维护之”,同时,帮助孩子学会拒绝技巧,对可能伤害到他们的人、事、物勇敢说“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410546.html
相关阅读:专家认为性教育应始于5岁
“性早熟”有哪些异常特征
小孩爱玩“小鸡鸡”怎么办 父母该如何纠正
肛欲期的表现有哪些
如何与孩子谈论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