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宝宝因多种原因造成没有自信,常常垂头丧气,不快乐,不敢说出自信的想法。这其中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父母。如何让宝宝重拾自信?家长应该这样做。
与孩子及时沟通感情
孩子的世界需要家长细心地关注。在家长快乐的导向之下,孩子的心灵其实很容易获得快乐。比如,可以在每一天结束的时候,家长帮助孩子回忆一些快乐的事情,那么他就会以更多的自信和喜悦迎接新的一天。
别“压制”孩子的快乐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需要带着童真的想像力尽情玩耍,他们喜欢抓虫、捏泥巴、看蚂蚁搬家——这些按照他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不给孩子设置过高的标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然而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旦达不到要求,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挫。家长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长处和劣势,不可能要求孩子什么都会,不要给孩子设置过高的标杆。孩子进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切不可急于求成,要多份关心和耐心。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相信他们慢慢来一定能行的,孩子才能对自己有信心。
总之,父母对孩子来说都是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所以成人要起到典范作用,加强自身修养,遇事要持积极态度,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逐步树立起自信的观念,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和迎接各种挑战。
让孩子笑出声来
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不要把感情放在心里,高兴时就大声笑出来,对家长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好处。那么,就让家中充满笑声,并记得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
及时表扬孩子
家长一定要学会欣赏孩子,带着与他一样的兴趣做他喜欢的事,而不是敷衍。并且在他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适时给予表扬。如果孩子的热情能通过家长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和自信,这些品质对他一生都是最宝贵的。
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再胆小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甚至夸张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要发展地看待孩子,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尤其肯定孩子的“第一次”尝试。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我学会XX了”,而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离好孩子的标准还差远了”。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而父母及时的一句“太棒了”,将会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产生很好的效果。
讲究激励策略
强化自信的方法很多,抓住契机进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孩子如果能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会使他们信心百倍,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父母可以这样鼓励孩子:“你比上次进步了”,“我们再试一次”等等。总之,父母要采取信赖、欣赏的态度,不要说泄气话,更不说抱怨挖苦的话。当然,还要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孩子赏识的程度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对能力较强的孩子予以奖励的同时可以巧妙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导孩子关爱他人
尽量给孩子提供关心、帮助他人的机会。如让他把家里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让他们明白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懂得分享。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孩子既发扬了一种美德,也能享受到意外的快乐。
别对孩子“逼人太甚”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不能承受批评和责骂之重。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表示不满和批评,甚至拳脚相加,必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他失去自信。即使孩子有什么过错,家长也都应该“无条件地”原谅。
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
那种事事依赖、处处顾惜的孩子总是期待照顾,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父母可以营造较宽松的心理环境,允许孩子自己尝试和犯错;注意“君子动口不动手”似的指导,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少为孩子做不必要的帮助,每天给孩子简单的任务让他独立完成。成就感是孩子树立自信心的源泉,当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也会得到增强。当然,也不能过分放纵,让孩子一切自行其是。家长必须懂得,儿童自己能做什么,不仅取决于他们的成熟程度,而且也取决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对他们的适宜程度。因此,父母从日常生活入手,适宜地提出他们力所能及或稍克服困难就获得成功的要求,给予独立锻炼的机会,才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他们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像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那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1272941.html
相关阅读:家长18种做法毁掉孩子自尊
强势母亲对孩子的心灵伤害
你剥夺了孩子创造表达爱的机会了吗
怎样对待早熟的孩子
你会吸引孩子和你说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