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逗婴儿开心吗?歪着脑袋试试看———
1岁以下的婴儿通常还不能说话,当然极个别的神童除外。实际上即便是大至2-4岁的幼儿,大多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示自己的情绪和意愿。鉴于此,熟悉婴幼儿的特殊语言并揭开其中隐藏的“密码”,成为一些科学家的愿望。
婴儿不同的啼哭方式表达不同的信息
婴儿常常会哭个不停,但父母又往往不知他们为何而哭,因而总是被闹得精疲力尽。其实,新生儿基本上就是以啼哭的方式来向家长传递信息的。
法国研究者发现,如果婴儿的啼哭声强劲有力、富有节奏但又不太响亮时,他们往往是要求家长给予照料:如口渴了需要喂水,饿了需要喂食,尿布湿了需要更换,太热了需要松松被子,寂寞了需要拥抱,睡不着心里烦闷因而需要有人陪伴等等。此时如果家长能及时、准确地猜中他们的意图并予以解决,啼哭声自会渐渐停止。
但要是啼哭显得异常“顽强”,虽经过各种照料和护理仍不能打住,而且哭声反而更响亮更尖利,并伴有顿腿、舞手、翻滚等身体动作,那么十有八九是“有病不适”的表示。此时家长须特别注意辨别不同时间、不同声音并伴随不同症状的啼哭所传达的不同意义。
一般来说,大声哭嚎并用手护肚可能是消化不良等肠胃病,哭声嘶哑可能是喉部出现炎症,哭声时而尖利时而低沉并拒绝进食可能是身体出现感染,夜间反复低低啼哭可能是体内有寄生虫作怪,高烧时哭声突然停止可能是由于出现了惊厥,边大声啼哭边摇头抓耳可能是头痛中耳炎,阵阵高声号哭,喉声音渐小并不再伴随身体猛烈动作,特别应引起警惕———因为这往往意味着“病情严重”须尽快急救……需要强调的是,“听懂”宝宝的啼哭只是发现有问题,为安全起见应及时去看医生,而不宜自行单凭哭声盲目为宝宝开药方。
专家们设计出一种能破译婴儿哭声的电脑系统
日本明治大学研究者发现,婴儿的哭声尽管听上去似乎大同小异,但其实从频率到节奏都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哭声就是不同的言语,表达的意思也随之有所不同。
为帮助父母,尤其是年轻父母减轻烦恼,热衷于发明仪器的日本科学家就着手开始了一项有关“破译婴儿哭声”的工程。为查明婴儿不同哭声的特点和区别,研究者们在产科医院收集了1000多名婴儿在不同场合中和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哭声总共约1万余例。
由于录音往往可能混有其他婴儿的哭声或杂声,故收集和整理工作花了整整3年时间才大功告成。然后在电脑的帮助下,专家们对收集到的数据做了归类、比较和分析,证实婴儿不同的哭声确实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如:当他们因饥饿而想吃奶时,发出的哭声频率较高(可达15千赫),而且节奏也较短促;相反当他们想睡时,发出的哭声频率则低至6千赫以下,而且节奏也较为舒缓。
根据这些收集和分析出来的数据,专家们最后终于设计出一种能破译婴儿不同哭声的电脑系统。实际应用也十分方便:家长只须把小型麦克风放置在婴儿身边———当婴儿发出哭声时,电脑屏幕上即会显示分析图:竖轴表示哭声的高低频率,而横轴表示的则是每次哭声持续的时间(即其“节奏”)。接着系统会自动分析出哭声表示的“具体”意思或要求,其中包括饥饿、痛苦、困倦、孤单、不安、过热、过冷等等,由此家长便可迅速地采取“准确”行动以满足孩子的需要。
眼睛是婴幼儿最能表达多种意义的器官
而英国研究者还证实,小于2岁的婴幼儿在不太会说话的情况下(尤其在刚学会说话前),相互之间其实也能进行交流,只不过使用的是大人们难以解读的“身体语言”(即以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和脸部表情来表述自家的情绪或要求)罢了。据研究,眼睛是婴幼儿最能表达多种意义的器官,最常见的有:长时间不眨眼地紧盯着一件物体是企图占有的表示,盯着一个人但不停地眨眼是“我对你有兴趣或好感”的代义词,瞟一眼后目光随即离去意味着“我对此无所谓”或“我对你并无兴趣”。
如果两个婴幼儿在目光对视一会儿后其中一个将其视线转至上方或左右侧,那就是说:“我才不怕你呢!”而要是相反将视线转至下方,那就是说:“不妨让我们友好相处吧!婴幼儿的笑也可能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而并非单单表示快乐。如:当他噘起下嘴唇发笑时,他的“笑外之意”是对对方作出威胁;当他脸上堆笑但眼神里并无笑意时,他很可能是在对对方作嘲笑或讥讽;甚至他还可能会作出冷笑———通常笑声低哑、神情木然,与成人的冷笑极为相似。
在正常情况下的突然俯身也许是“侵犯”、“挑衅”或“即将自卫”的潜台词。专家们认为,这种“身体语言”可能源自人类祖先———类人猿以及今天的许多动物在与敌手搏击前往往会俯身或弓身:对家长或保育员来说,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要是成人们以这种姿势和他们说话或游戏,他们便会感到惶惶不安,甚至受到惊吓。
每个婴幼儿都拥有其独特的“身体语言”
在和婴幼儿谈话或游戏时经常轻微偏动脑袋往往会赢得他们的好感。这是因为对他们来说,偏动脑袋是“我们是朋友”的友好信息。据此,有专家曾做过一次试验:先后对10名2-3岁的幼儿不时偏动脑袋地说话或游戏,结果其中9个竟然乖乖地奉送上了自己手中紧握的苹果或糖果。
研究者们还发现,婴幼儿中运用“身体语言”的能力显然也有强弱之分。通常,那些较熟练地经常使用“身体语言”的宝宝智力发展较快,较容易受家长或老师的宠爱,较有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感情较丰富,学说话较早且较快。如此看来,家长或保育员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婴幼儿在牙牙学语之前多多使“身体语言”,对宝宝身心也起积极作用。
须说明的是,婴幼儿的“身体语言”还可能因人而异。美国研究者还认为,既然婴幼儿拥有其“身体语言”,那么大人们理应可以利用一种特殊的“手语”,在婴儿还不会说话之前主动和他们作交流。美国有研究人员撰写了一本《和婴儿用手语》的书,介绍了北美所使用的标准手语。但父母们即便未能熟练掌握“婴儿手语”,也可早至婴儿8个月大时,借助一般的手势与孩子进行交流。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平常而又非常简单的手势,它可以告诉父母,婴儿是否受到了伤害。此外专家们还在研究中发现,会使用手语来表达自己需要的孩子不容易有挫折感,学会说话的年龄也更早,而且以后的智商也比其他孩子要高一些。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孩子一旦提前学会了说话,他们往往有更多的话要说,因为在应用手语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语言的结构。
(责任编辑:张蔚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1093687.html
相关阅读:1岁7-8个月宝宝爱看的书
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演说家
孩子发烧夜间如何护理
孩子出现口吃时的教育对策
家长如何培养出能说会道的宝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