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提请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主要的步骤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但这一顺序并不重要,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根据教材的需要可以有所增删。另外,你还需要阅读和复习快速阅读、超级记忆和思维导图等章节,从而将BOST这一技巧的效率发挥到极致。
3.1BOST:准备
这一部分包括:
浏览。
时间与任务量。
5分钟思维导图练习。
提问与确定目标。
3.1.1浏览
在其他工作开始之前,通读或浏览一下要学习的教材、杂志、讲义或期刊是很重要的。但这种阅读必须是随意的、快速的,一页一页跳着看,对书有个总体 感觉 ,注意书的结构框架、难度、图解与文字的比例,以及结果、总结和结论的位置等。总之,其阅读方式应该像到书店选购书或在图书馆里找书、挑书一样。
3.1.2时间与任务量
这两项可以同时决定,因为二者的原理是相同的。
坐下来看书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决定看书时间的长短,以及在这个时间内的阅读量。
坚持阅读前要做这一步的理论依据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们的发现。(在继续阅读前,请完成下页的练习。)
1.
2.3.
4.5.
6.7.
8.9.
辨认图形:将以上每种图形的名称填入相应的数字后面。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们发现:人脑有 完善 事物的强烈倾向,大多数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想给这些图形标上名称:直线、圆柱体、正方形、椭圆形、之字形、圆形、三角形、波浪线、长方形。事实上,其中的 圆形 并非圆形,而是 不完整的圆形 。有些人确实把这个断开的圆看作是完整的圆形;有些虽然看出这是不完整的圆形,但以为画图的人原本就是要将它画成圆形的。
在学习中,首先判断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和任务量,能立即给我们确定学习时间与量的范围、终点或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我们将所学的内容正确地联系起来,不至于杂乱无章。
让我们用听讲座为例来解释上述观点。好的老师在详细阐述一大堆难懂的论题之前,往往会先告知讲座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并说明每个论题所需的时间。因为有了向导,知道什么时间完成哪些内容,听众自然而然地会发现更容易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
明智的做法是,在所选择的阅读章节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各夹一大张纸做记号,以明确阅读量和阅读范围。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你前后查阅所选择的阅读内容。
在一开始就做出这些决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消除那种潜在的莫名的恐惧感。如果事先没有做任何计划,一头扎进一本厚厚的书中,你不由得会产生压力,时刻想着最后必须看完的页码。每次一坐下来,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还有厚厚的好几百页书要看。因而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伴随着这种不安的情绪。相反,如果对在一定的时间内要看完多少页书事先做出合理的选择,你会在阅读时潜意识地自我暗示:任务很轻松,而且肯定能完成。二者在情绪和取得的成绩上都将有显著差别。
3.1.35分钟思维导图练习
确定了学习任务量之后,接下来尽快写出你对这个主题所了解的一切。做这一练习时,时间尽量不要超过5分钟。
这一练习的目的是:
改善注意力。
消除神志恍惚。
确立良好的大脑 状态 。
确立良好的大脑 状态 是指,使大脑集中于重要的而不是琐碎的知识上。在你花了5分钟时间从记忆库中搜寻有关信息后,你会更多地考虑学习材料,而不会再去想随后要吃的草莓和冰激凌。
从这一练习的时间限制为5分钟来看,它显然不需要你的全部知识 5分钟练习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激活存储系统,并将大脑调整到正确的方向上。
有人会问: 我对主题一无所知和知道得很多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对于主题知道得很多,那么5分钟的时间应该用来回忆与主题相关的主要分支、理论、姓名等等内容。由于脑比手快,所以在写的过程中内容之间的一些较细微的联系也会被头脑中的眼睛 看见 ,于是良好的大脑状态与方向就确立了。
如果对于主题所知甚少,那么5分钟的时间应该用来回忆你所知道的事项,并且加上其他看起来在某种程度上与主题有关的信息,这将使你尽可能地贴近主题,并防止你在这种情形下不知所措。
于是,你通过收集信息,获取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最近、最新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切实地了解自己到底知道些什么,而不是让自己永远处于不了解自己到底知道些什么的尴尬状态 我话已经到嘴边了 综合征。
3.1.4提问与确定目标
确定了你对主题所了解的知识之后,你需要决定从书中得到什么。这需要你确定在阅读时想得到答案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应该与你所期望获取的知识直接关联。许多人在做这项工作时喜欢使用不同色彩的笔,把他们的问题添加到快速记下的知识框架中。做这一工作的最好方法是使用思维导图(参见第6章)。
这一练习与前面记录知识的练习一样,也是为了确立良好的大脑状态。其时间也不要超过5分钟,因为问题可以边读边确定和增加。
为什么知识和目标很重要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分两个A、B小组,他们的年龄、教育程度、能力基本相当。给每组分配相同的学习材料和相同的学习时间。
告诉A组,他们将被测试书中所有的内容,请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
告诉B组,他们只被测试贯穿整本书的两三个主题,也请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
事实上,两组都要就学习材料的全部内容进行全面测试。你马上会想,这样做对只被告知要测试主要内容的一组太不公平了。
可能也有人会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似乎B组在有关主题的测试上表现要强些,而A组则会在其他内容的测试上表现要强些,但最终两组的得分可能是相同的。但令人惊讶的是,B组不仅在有关主题的问题上得分高,而且在其他内容的测试上得分也高,总分比A组高出许多。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这些主题就像巨大的钩子,将所有其他信息拉拢在一起。换句话说,这些重要问题与目标起着联络中心的作用,使得联系其他信息变得容易了。
而A组被指示去获取全部内容,反而没有了明确的中心来连接信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漫无目标地摸索。这种情形就像一个人有太多的选择反倒让他没了主意:这正是想抓住一切反而一无所获的悖论。像之前说的一样,可以看出,提问与确定目标在我们了解了其背后的理论之后,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必须强调的是,这些问题与目标越确切,你在下一步的应用部分中将会做得越好。(如何为这一应用阶段制作思维导图在第6章有解释。)
3.2BOST:应用
这一部分讲解 应用 ,它包括:
总览。
预习。
精读。
复习。
3.2.1总览
人们使用课本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多数人在接触新课程时,都是从第1页开始阅读。但我建议不要从第1页开始阅读新的学习材料。原因如下:
假如你是一个拼板游戏爱好者。一个朋友来到你家的门口,手里拿着一个大盒子,盒子外包装着纸,系着丝带。她说这是送给你的礼物,是 人类有史以来最漂亮、最复杂的拼板游戏 。你谢过她,看着她走下门前的台阶。于是你从那一刻就决定投身到这个游戏中去了。
在继续下一步之前,请写下从现在到完成拼板整个过程的详细步骤。然后对照下面我的学生所列出的步骤:
1.回到屋子。
2.解开绳子。
3.打开包装纸。
4.去掉丝带与包装纸。
5.看盒子上的图案。
6.看说明书,注意拼板数目与尺寸。
7.估计完成的时间。
8.计划休息与吃饭的时间。
9.找一个大小合适的平板放拼板。
10.打开盒子。
11.把盒子中的东西倒在平板上或一个专门的盘子里。
12.再检查拼板数与说明书上是否一致。
13.将所有的拼板放到左上角。
14.找出边、角板。
15.按颜色分类。
16.拼入最明显的部分。
17.再继续拼入。
18.留下难的(因为随着整体图案越来越清晰及拼入的板块数目的增加,那些难拼的板子很容易通过上下结构找到相应的位置)。
19.继续,直到完成。
20.庆祝!
这个拼板游戏的步骤也可以直接应用于学习。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从第1页开始学习,就像你在拼板开始时就要找到左下角的某个板子,并坚持以为只有从那个小角落出发才能一步步拼完整个图案。
当我们学习较难的材料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我们决定辛苦地从头到尾看书前,先好好把握其内在的东西。BOST中的 总览 就是专门用于完成这项工作的。这好比我们在拼板前先看图,读说明书,找边、角板一样。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课本时应迅速翻阅整本书,从中找出那些非常规印刷字体的内容。在此过程中,你可以使用视觉导引物,例如一支铅笔。
你在总览一本书时应该看的方面包括:
结果表格副标题
小结目录日期
结论旁注斜体字
缩排图解图表
词汇表大写单词脚注
封底图片统计数字
其作用是让你对书的体例有更好的认识,不用浏览全书,只是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部分。(快速阅读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参见第4章。)
学习材料中需要总览的部分
总览 时,必须使用笔或其他视觉导引物,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看一个图案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必须使用导引物。如果眼睛没有什么东西辅助,眼底只留下图案的整体轮廓,拿开图,脑中仅有一个模糊的视觉记忆,而且会不断受到干扰,因为人眼的移动轨迹不可能与原图的曲线相同。所要学习的实际图案
如果使用了视觉导引物,那么眼睛的移动将更接近原图的曲线,记忆也会由于下列因素而得到强化:
1.视觉记忆本身。
2.眼睛移动的视觉记忆更接近图案的形状。
3.胳膊或手追踪图中曲线移动的记忆(动觉记忆)。
4.跟踪节拍与运动的视觉记忆。
眼睛没有辅助物时所记忆的标准图案,与原图出入很大。
通过辅助物的帮助而获得的总体记忆比那些不用辅助物获得的记忆强得多。我们会看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会计在看账目时,不约而同地都会用笔沿着一行行、一栏栏的数字移动。他们这样做,自然是因为,没有辅助物的帮助他们的眼睛难以严格按直线运动。
3.2.2预习
顾名思义,所谓预习也就是预先学习或预先看。在快速阅读一篇文章之前,如果你让大脑看到这整篇文章,那么在你第二遍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就能够更有效地驾驭它。
在正式阅读学习材料之前先预习它,就好比从A地开车到B地之前先计划一条线路,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你需要了解地形,然后决定是走一条风景优美的远路,还是抄一条近路。
应该把预习应用到你所学习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际沟通,例如检查细节和电子邮件。如果预习得当的话,它可以为你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你阅读理解的水平。
预习的方法
在开始阅读一本书或一份文件之前,首先要明白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而且还要明白自己想通过阅读获得什么。先略读文章,找出核心内容。如果文章所述内容是你已经知道的,那么就将这一事实记录下来,以便将来参考。
高效地记录你所阅读的一切东西,以便将来参考,并且运用你之前获取的知识评价你所阅读材料的相关性。
预习时,注意力要集中在各个段落、章节甚至全文的开始、结束部分,因为信息往往集中在这些地方。
阅读一篇简短的学术论文或一本复杂的教材,可以先看 小结 、 结果 和 结论 部分。这些部分往往包含有你所寻找信息的精髓。这样,你就不会费时费力而又不得要领了。
获得了文章的实质内容后,下一步很简单,就是检查它们是否真正总结了文章的主题。
在预习时,可像 总览 一样,不必看全部内容,只是集中看那些特殊的部分。
学习材料总览后需要预习的部分
成功的策略
这一步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个牛津大学的学生花4个月的时间拼命看一本500页厚的心理学书,看到第450页,他要绝望了,到最后他想 抓住 的信息量太大,不等看完,就被信息淹没了。
原来,他是从头一直看下去的,虽然快到结尾了,却甚至连上一章讲什么都不清楚。而结尾就是对整本书的总结!他阅读了这一部分,并且估计,如果他一开始就这样做的话,他会为自己节省70个小时的阅读时间,20个小时的记笔记时间,还有几百个小时的忧虑时间。
所以,总览与预习时,你应该有所选择和摈弃。很多人仍然习惯于强行看完书中的一切,尽管他们知道书中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与他们相关。看书应该像听演讲一样,演讲者滔滔不绝地讲一些乏味的东西,时而举太多的例子,时而偏离主题或犯些错误,而我们听时要有所选择、批评、纠正与忽略某些内容。
3.2.3精读
在总览与预习之后,如果仍然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那么你就应该精读材料。这就像拼板游戏的边界与彩色区域拼完以后,接着要 填充 那些剩余的区域。因为在前面几个步骤中,大部分重要信息已经获取,所以不必全面阅读。难点或知识不完全的地方
精读完成后需要学习的部分
从上图我们应该看出,即使在精读阶段结束后,仍会有未完成的部分。这是因为,我们最好避开那些特别困难的地方,不要用一种方法强行去解决难点。
再联想一下拼板游戏的过程就会清楚为什么要如此:迫使大脑强行找出与难点一样的遗留拼板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这就像勉强将拼板拼入某一块,或用剪刀去剪,都是徒劳无益的,而且难点对其随后部分的理解并不总是很重要,而暂时撇开不管则有以下好处:
1.如果不急于立刻处理这些难点,大脑潜意识就会有时间集中注意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多数读者考试时会有这样的经验:有些问题一时难于解答,但在做完其他题目再回头看时,答案却自己 蹦 了出来,难题会显得出奇地简单。)
2.如果晚一点再回头处理难点,那么它们可以从两侧着手处理。除了这一明显的优势外,从 上下文 考虑难点(就像拼板中难拼的板子)还可以让你大脑自动 补缺 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3.撇开难点,继续向前,可以放松精神,避免传统学习法所带来的弊端。
跳过 难点,之后再回头处理,这样读者可以拥有更大量的信息,从 另一侧面 考虑问题,而且 难点 对于理解其后的内容往往并不很重要。
综观任何学科的历史发展,它总是由一系列相当规则的按逻辑关系连接的小的进程组成,这些进程却总是被一个个大的飞跃所打断。
那些飞跃的提出者们 直觉 到了这些新的进步(结合左右半脑的功能),然而却遭到嘲弄。伽利略、爱因斯坦便是如此。当他们一步步解释他们的理论时,别人也慢慢地理解和接受了。一些人的思维停留在他们的解释的开始部分;而另一些人,如革新者,则更接近他们的结论。
这些革新者以同样的方式跨越了大量的按部就班的步骤。以上述相同的方法去学习,学习者若也能跨越一些小区域的话,那么,他就会有更大的余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然创造力与理解力。
思想理论和创造性革新的历史发展
3.2.4复习
完成了总览、预习和精读后,如果还有内容有待发掘、还有疑问需要解答,就有必要复习了。这个阶段很简单,就是完成前几个步骤未完成的部分,并将那些值得注意的内容重新斟酌一番。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从前认为相关的那些内容只有不到70%最终会派上用场。
3.3记笔记的要点
边学习边记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1.写在书上的笔记。
2.不断扩展的思维导图(参见第6章)。
写在书上的笔记包括:
1.下划线。
2.由学习材料所激发的个人感想。
3.批判性评注。
4.在重点或值得注意的内容旁画直线。
5.在模糊或疑难的内容旁画曲线或波浪线。
6.在你希望进一步研究或你发现有疑问的内容旁画问号。
7.在精彩的内容旁画感叹号。
8.用自创的符号为那些与自己目标有关的内容做标记。
直线标示重点或值得注意的地方曲线标示难点或不清楚的地方
如果书不是很珍贵的话,可以直接用彩色符号在书上做标记。如果书很珍贵的话,可以用软铅笔做标记。如果铅笔比较软,而且涂改时用的橡皮也很软,那么对书的损伤会很小,甚至小于用手指翻阅所带来的损伤。
(如何为这一应用阶段制作思维导图在第6章有解释。)
3.3.1用思维导图记笔记
当你随着学习的进度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标示课文的结构时,你会发现它是一个非常容易使用的学习工具,且与拼板游戏中一点点按图拼凑的过程很相似。(要了解如何为不同的学习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请参阅第6章和第7章。)
随着学习的进度不断扩展思维导图的好处是,能将大量的未定的信息具体化、综合化。有了这个不断扩展的思维导图作为依据,你就能迅速地回顾、参考已经阅读过的内容,而不必再一页页地翻看阅读过的内容。
在完成了基础学习之后,思维导图能使你明白这一主题的难点在哪里,以及这个主题与其他主题是在什么地方产生联系的。这样做能使你保持在一个创造的状态,使你能够:
将已知的知识融会贯通。
认识它与其他领域的相关性。
在有歧义及混乱的地方做适当的评论。
在学习的最后阶段需要把从学习材料中摘录的笔记融入进来,并完成思维导图。这幅思维导图就可以作为以后学习与复习的基础。
完成最后阶段,正如做完拼板游戏一样,你该庆祝一下!这听起来很滑稽可笑,但却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将完成学习任务与对自己的鼓励联系在一起,那么学习内容将变得更令人愉快,学习效果也将更显著。
一旦学习计划顺利进行,你最好保存好内容丰富的 大师级 思维导图,用来概括学习主题的主干与结构。
(至于思维导图笔记,请参照第6章。)
3.3.2持续复习
除了即时的复习,持续复习也很重要,请参照有关记忆的内容(参见第5章)。
我们知道,记忆量在学习结束后不会立即下降,而是先上升,再持平,然后陡跌。
通过这个图形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在记忆开始跌落的那一刻起复习,使记忆量一直处于顶峰状态,并把知识融会贯通,并使之保持一两天。
3.4博赞有机学习技巧小结
不能将整个博赞有机学习技巧看成是一步接一步进行的,而应该看成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学习方法。后面与技能有关的3章对博赞有机学习技巧有直接的影响。
这里给出的顺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在限定看书时间前可以先确定学习的任务量;在确定看书时间与任务量前,你可以对主题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与主题有关知识的思维导图应该先完成;提问应该是在准备阶段或稍后的任一步之后进行;对于不适合总览的书籍,则可以省去这一步;如果所学习的学科是数学或物理的话,总览则可以被重复多次。(一个学生发现,连续4周用总览技巧快速地阅读4章研究生的数学教材,每周25次,比起每次费劲地记一个公式的效果好得多。当然他是把这种方法发挥到了极致,但很有效,对于难点的处理他采取了先跳过去的方法。)预习可以省去或分成几个部分;精读与复习显然可以根据需要多次进行,也可以省去。
换句话说,任何学科或任何学科的任意一篇文章或任意一本书,都能以最适合它的方式完成学习。对于每一本书,你都要带着不论其多么艰涩总会获取一些基本知识的信念,去为它选择一些合适和必需的独特学习方法。
这样,你的学习就会是一个有个性的、相互影响的、不断变化与积累经验的过程,而不是刻板的、没有个性的和乏味的繁重负担。
还应该注意,尽管表面看来好像这本书被阅读了更多的次数,但实际上不是如此。应用博赞有机学习技巧阅读,大部分章节平均只看一次,只需要对重点部分进行有效的复习就可以了。下图可以说明这一点。
用博赞有机学习技巧阅读一本书的 次数
相反的,那些似乎 只看一遍 的阅读者,实际上不止阅读一次,而是无数次重复阅读。他认为自己只看了一遍书,是因为他每次在吸收一条信息后再吸收另外一条。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无数次地回跳,反复地斟酌难点,因而整体知识结构松散,而且由于复习不充分而容易遗忘。这样,每本书或每个章节,他往往实际上读了十几次。
传统的 只看一次 阅读法的读书 次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xuexi/18001.html
相关阅读:最创意暑期:发明金点子征集
辨析题解答方法
叔本华:读书要有选择
英语学习中的几个误区
解惑篇--为什么会做的题不一定全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