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书籍的历史已有3000年左右了,仅仅一部清乾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就有79003卷,大36000册。即使一个人以每天读一册的速度去读,也需要100年才能读完。可见读书不选择是不行的。
对于选择书籍,古人早已注意到了。清朝学者陆世仪在《思辨录》中写道:“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要“识货”,就要比较书对自己作用大小,是否有价值。对自己作用大、价值高的书籍,就要多读、精读,甚至“终生诵读”;对一些不甚重要,但还有一定价值的书籍,要“——寻究,得其要领”;对一般的书只需“观其大意”,粗略知之即可。
那么,怎样分类选择读书呢?我们以为要掌握以下三点:
1、要慎重选择。“于书无所不读”,这话在古人或许能做到,现在绝对不行了。当代任何一位博览群书者也只能是有目标地选读而已;如浩如烟海的书籍面前,也只是选择一类或几类的部分书籍阅读。就是在同类书中,学者也是进行划分的,一般划分为四种:(1)典范著作。(2)有启迪作用,可供参考的。(3)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的。(4)误人子弟的。一般而言,对每一种,务求精读、深钻、吃透;对第二种,列入博览范围,尽量尽力浏览;第三种,可以一目十行地翻读,也可以不读;对第四类,则弃之不顾,除非特殊需要(如批判等)才读。如此归类后,再慎重选择,分别读之,才不致于浪费时光。
2、要学会和掌握选书的方法。选书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借助式。即借助老师、专家、家长、图书工作者和朋友推荐,或借助与书评等等,这可走弯路。二是自主式。自己根据爱好、方向、阅读能力独立直接挑选读物。
选书自然要选好书。好书的标准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有六条“(1)拥有最广泛的读者。(2)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所接受。(3)超越时代的,不因时过境迁、社会变化发展而坦没。(4)引人入胜,使人爱不释手。如《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5)富有认识作用和教益。如《红楼梦》、《复活》等。(6)探讨人生不断出现、亟待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资本论》等。按以上六条择其好者而读之,必有益处。
3、要避免和克服随意性和概不择食的毛病。要知道,即使是好书,也并不一定都是自己需要的。有人看到别人读什么书,就跟着去读;或是一任兴之所至,今天读这本,明日又去读那本;或者急匆匆抱来一大摞,想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这些现象,其效果不言而喻。常言说的好:有所失才有所得,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避免和克服随意性的良方就是选择:一是同自己的工作、学习目标和自我人才设计密切相关的;二是虽与以上方面无关,但读了后可以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加深对社会、人生认识和了解的书籍。除此,再好的书也要舍得放弃。
分类选择读书法也包括了对书中重点内容的选择阅读。具体讲就是在具体阅读中要善于抓住书中的精髓重点阅读、反复精读,以便掌握所读书的中心内容、新颖的观点和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而对于一般性的内容,或快读、或跳读、或不读。事实上,有些书最有价值的内容或观点不过是一部分或一少部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字字珠玑、句句精华的。因此,对无关紧要处可放弃,而对新鲜内容、重要内容则要重点攻读,甚至可以十遍、二十遍地反复读,直至完全领会、掌握。特别是搞专业研究时,读书中要善于抓住那些能启发自己产生新想法、新思路的地方。正如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的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离要点的一切。”这样读书,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我国古代学者是很懂得分类选择读书的。他们把书分为“目治之书、口治之书、心治之书、手治之书”。即:有些书,只要浏览一遍就行了,是“目治之书”;有些书,或有精辟论述、或有独到见解、或有新颖内容、或有警句等,这类书,不仅要诵、要背,而且也要认真思考,是“口治之书,心治之书”。有些书,有一些铁别新颖和独到的见解,怕记不准确,还得写下来,是“手治之书”。可谓层次分明,区别对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卜说得好:“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可见,如果读一本书就可以解决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去读第二本;同样,如果需要读许多书才能解决问题,就不能只啃一本书或读少量的书。
青春宝贵,时光易逝,学会和掌握了分类选择读书法,并努力在读书实践中运用,就等于为你延长了时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xuexi/1260.html
相关阅读:辨析题解答方法
英语学习中的几个误区
解惑篇--为什么会做的题不一定全做对?
叔本华:读书要有选择
最创意暑期:发明金点子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