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永钢
我区的小学毕业考试已经结束了,根据《南京市小学语文毕业考试命题参考意见》,原来的阅读检测部分由一篇课内阅读和一篇课外阅读改为两篇都是课外阅读。这样一来,在考试时间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试卷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区的小学语文毕业考试的课外阅读检测部分由两篇文章及相关检测题组成。一篇是《只有一个地球》,文章字数约为650字,另一篇是《成全一棵树》,约为1400字。这两篇文章的长度是我在所有小学毕业考试卷中见到的字数之和最多的两篇文章。对于第一篇文章的长度,教师和学生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第二篇文章的长度及其字号的设置,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进行探讨的。可能是文章太长,试卷卷面有限的缘故,这篇文章的字号设置为小五号,行距也比较小(见附文)。学生读这样一篇文章有几个困难:一是字号小,行距小,阅读起来比较吃力;二是文章长,学生容易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这不仅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还对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读完这样一篇长文,需要更多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年级学生的默读要求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我想,这个标准应该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一般学生读一遍这篇文章需要的时间:大约为4~5分钟。通常情况下学生首先要把文章完整地读一遍,了解大意,再通过2~3遍的阅读完成阅读题目。而且,这样的一篇长文也会影响学生答题的速度。这样,能力中等的学生完成这篇阅读检测题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我们可以估算通常情况下学生完成试卷的时间安排:完成基础题需要的时间约为15~20分钟;完成阅读题的时间约为30分钟,完成作文的时间约为40~45分钟时间。但就这份毕业试卷来说,中等生完成试卷的时间安排大致为:完成基础题需要的时间是15分钟左右,完成阅读题需要的时间是35~40分钟时间,完成作文的时间就只剩下35~40分钟时间,很多学生恐怕连检查和修改作文的时间都没有了。从学生实际反映的情况来看,时间确实比较紧张,很多学生是在考试时间只剩下20~30分钟时才开始写作文。这样,学生作文的质量也受到了影响。这对于学力不强的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想,本次阅卷后,广大农村小学和城镇小学学生的语文成绩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由此,我认为,本次毕业试卷的第二篇文章选择《成全一棵树》是值得商榷的。
附文:
成全一棵树
1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2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3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4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5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6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7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8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9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挺拔。
10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11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12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13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14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15母亲望着巳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16他一下子怔住了。
17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18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4分)
小心翼翼:
纳闷:
2、第8段画线句说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母亲做出的一项重大决定是什么?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3分)
3、第2、4、8、9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17段写道:他百感交集。此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写下来。(3分)
5、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 的经过,又写了
的经过。(2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xiaoxue/776626.html
相关阅读:《买鸭捉兔(11分)》阅读答案
令人“喜欢”的徐大伯六年级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小学生《贫穷与富有》小说阅读答案
《笑》五年级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