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出自贾岛《宿山寺》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注释
⑴众岫:群山。岫:峰峦。耸:耸托、托送。
⑵精庐:小小的佛寺。
译文
群峰托送着寒气,一座佛寺悄立在山顶。清澈潺潺的水里透见夜空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天空的云飘过月亮,云在飘移,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来到山峰绝顶之上的人很稀少,松树像孤独的野鹤一样在高处站立着。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赏析:
《宿山寺》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的所见所感。首联突出佛寺之高,颔联描写夜景之奇,颈联体现了山顶的高远幽深,尾联烘托出山上环境的幽僻。诗歌风格清幽淡雅,语言精练,尤其是颔联两句突出了诗人炼字的精妙,为后人所激赏。
贾岛的《宿山寺》。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鹤,一僧,来此一宿,不禁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体,诗人的笔意,地僻境清,远离俗世,胸襟高洁,超群之致,随手拈来,流露于字里行间,实在令人叹而观止。
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山,无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耸”字极神,山高,峰极为挺拔。诗人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颔联始见奇笔,“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动,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动,流淌中,繁星随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闪亮划过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净,引人入胜。最奇者,诗人竟把水分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则显浊混,难以透莹光也。诗人之所以称为诗人,其感觉必异于常人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飘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为两物相逆而行,诗人短短五字,尽也。观察之细致,构想之奇瑰,非一颗敏感之心性不能为之,令人拍案叫绝。这两句的妙处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五、六句从自然景观转人人事议论。“绝顶人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于鸡鸳为伍,本即离尘脱俗,益以古刹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显其了无俗气,卓尔不群。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人想到植松养鹤之人。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尾联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再看“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人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如是,诗人的襟怀意趣不言可知。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
赏析二:
诗人首先写道:“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岫”即山。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群峰高耸,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诗人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给人一种有力的气势。其中,“耸”说山高,当然山峰也极为挺拔。一个“”寒“字,不但表明了气候的寒冷,也是诗人心境的体现。“精庐向此分”中“精”即完美的,最好的。“精庐”即佛寺,僧舍,或者寺庙。“向此分”就是指寺庙对着高山而分。《北齐书·杨?传》:“至??戍,州内有?家旧佛寺,入精庐礼拜。”宋代辛弃疾在《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中写道:“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庐。”这里,就是说寺院就座落在群峰环绕的山峰绝顶之上。这是诗人投宿的地方。诗人首先描写山,在突出了山中的寺院,并点明了寺院位置“高”的特点。
接着第二联承上而来,写道:“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这里,诗人具体描绘夜空天体运行的景观。意思是说,从寺外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那朵朵轻云,逆着月亮运行的方向飘移,月亮就在云际中游动。诗人描绘了一幅幽清奇丽的景象。其中,诗人用一个“透”字与“疏”字结合,不但让诗人看到了疏木“透”出了“流星”,看到了“透”出的“走月逆行云”的景象。这里,诗人通过与行云衬托下的流星走月的自落自行,不但渲染出空山幽寂清冷的气氛,而且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第三联承第二联一转,诗人写道:“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这里,从自然景观转入对人事议论。“绝顶”即 山之最高峰。杜甫在《望岳》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绝顶人来少”不但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也暗示了山寺的远离世尘,绝妙清净之地,真有“空山不见人”(王维《鹿柴》)的空灵之妙。接着下句诗人写道:“高松鹤不群。”这里是一个特写镜头,写鹤栖高松之上。“松”与“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唐代诗人杜荀鹤《小松》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意蕴十分深刻。现代诗人陈毅在《雪压青松》中也说:“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也说:“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其中的“黄鹤”喻指仙人。这里,诗人贾岛看到松树上的鹤,或者放大了山巅上的“松鹤”,或者……都有其用意的。可以说,以松鹤喻人,其中情蕴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根据诗句的内容,也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尾联是合,集中情感表现高僧的品质。诗人写道:“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世事未曾闻”就是说这位高僧身处高山之巅,没有听说尘世纷争。诗人在这两句中集中写高僧,突出了这位八十岁高龄的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岁月),但一直与世无争。同时,“一僧年八十”表明了“高寿”,恰好与诗歌开始写道的“绝顶”之高,“高松”之高照应,不但表明了环境对人寿命的影响,也暗示了这位身处“绝顶”之高(远离尘世)人所具有的品质——开阔的心胸,与世无争的生活,从而也间接地表现了诗人对这样的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在艺术上,首先,结构严谨。整个诗歌按照起承转合结构,所以,步步紧扣,环环相生。在诗人看来,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其次,情景交融,融情入景。诗人来到这里,投宿其寺,感受到山巅之幽静,又加上亲见其僧,这时的诗人感受颇深——也许忘记了尘世,也许忘记了功利,也许,还有很多难以言说的也许。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比如,诗歌中的“松”与“鹤”。第四,衬托的表现手法。诗歌中,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松树之高,仙鹤不群,老僧之寿,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以及远离世俗,超乎物外之情。
(1)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966923.html
相关阅读:“林外雪消山色静,窗前春浅竹声寒。”的意思及鉴赏
浣溪沙?上巳原文_翻译和赏析_杨基
黄永《卜算子?有感》“匿影住人间,横眼看天下”全词赏析
七夕情人节古诗句大全
关于父亲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