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庭院中,月色是那么清莹明亮,可数不尽的杨花飞絮飘过,竟留不下一点儿影子,只留下春的气息和淡淡的清香。
[出自] 张先 《木兰花》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释:
乙卯:即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寒食:清明节前的一天。
龙头舴艋:象蚱蜢一样的龙舟。舴艋:象蚱蜢式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年。吴兴古时为吴国属地。
笋柱秋千:竹制的秋千。笋柱:即竹竿做的柱子。
游女并:两位少女并坐荡秋千。
拾翠:采集花草。出自《洛神赋》中“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意为拾翠鸟的羽毛,后泛指女子野外游春。
踏青:郊外野游。
行云:这里比喻女子。
已放笙歌:乐声、歌声已经散去。放:消散。笙:乐器,泛指演奏音乐。
中庭:庭院中。
译文:
吴地的小伙子乘坐小龙船竞赛,竹架秋千上荡着成对的游女。去沙洲游春的女子天黑还不回家,郊外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浮云散尽,远山昏暗,笙歌停止,池院空寂。庭院洒满清朗的月色,无数柳絮轻轻飘过,看不到影子。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八十六岁在吴兴故乡度寒食节所作,反映出作者虽高寿而身心俱健,精力旺盛,情趣浓厚。上片句句置人物于美景之中,极富生活情趣。龙船、秋千、拾翠、踏青无不是佳节所有。更为鲜明生动。下片则由动转为静。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层层写来,描画了一个清明幽静的夜色。
这首词是张先八十六岁在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时所作。上阕尽写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是由四幅场景,写的是吴地的四种传统习俗,两两对应组成,前两幅是特写,后两幅是泛写。第一句写吴儿竞舟。寒食节举行龙舟竞赛,是吴地相沿的风俗,可以想象一下宽阔的江面上万舟竞渡是多么的热闹激烈,气势宏大啊!第二句写游女成对儿荡秋千。在郊外临时搭起数座秋千,装饰华美,穿着节日盛装的少女们一定打扮的花枝招展,五颜六色,可以想象一下,荡秋千荡起的时候,彩丝纷飞,定是耀人眼目,欢声笑语。这两句,一句写男子,一句写女子,一句阳刚,一句阴柔,一句写水上,一句写岸边,展现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和热闹场面。第三句写方舟拾翠。在江边的沙滩上,水中的洲渚上,长满了花花草草,这平时是鸟儿的天堂,如今,青年男女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在草地里找寻翠鸟的羽毛,仔细的,专心的,比赛着,吵嚷着,竟然忘了已是日暮时分,可见玩得兴致高昂,乐不思家。第四句写秀野踏青。在景色秀丽的郊野,游人往来不绝,幕天席地,罗列杯盘,把酒言欢,畅谈古今,心情舒畅,兴致高昂。总之,这四句极力渲染节日的热闹场面。但是这是属于青年男女的狂欢节,对于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词人来说,热闹是他们的,夜深人静时分才是真正属于他的。
下阕写夜深人静的幽静场境。第五六句写词人从白天喧闹中归来,歌儿舞女已经表演完毕,纷纷离去。这时天也黑了,远处的山也看不见了,屋里屋外也是一片安宁静寂,属于词人的世界来到了。第七八句写词人告别了白日的喧闹,回到了自家的庭院,可以享受一下月光下的静谧。此时,月亮已经升到高空,皓皓明月,把清辉洒满庭院,也洒在杨柳树上。微风拂来,无数的柳絮翻飞,在明亮的月光下飘过,竟然无影无踪,穿出院墙而去。在于别人是看不到如此景象的,只有无欲无求,内心清净,优游卒岁的老人眼中,才能抓住如此细微诗意的境界,让人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精巧的构思,只有那一份清净让人回味无穷。
赏析二:
此词题为“乙卯吴兴寒食”,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在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下片在幽静的月色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亦可谓静中有动。
开篇写的是吴中健儿驾舞龙舟,在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饰以龙头,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虽无锦缆雕纹,却富乡土特色。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姑娘们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笋柱秋千游并”句便说游女荡秋千。“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三、四句用一联工整的对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拾翠”原指采拾翠鸟的羽毛,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妇女水边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览。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与前面赛龙舟、打秋千相配合,有点有面,主次分明。词之上片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下片转为写景,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由动景换静景,画面跳跃很大,但过片却很自然:“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作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语。
结拍以写景工绝著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不仅如此,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此词是一篇韵味隽永的佳作。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全词情景交融,艺术效果颇佳。有人说其末句堪与使作者闻名于世的“三影”合称“四影”,可谓深得此词之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874895.html
相关阅读:关于父亲的诗歌
浣溪沙?上巳原文_翻译和赏析_杨基
黄永《卜算子?有感》“匿影住人间,横眼看天下”全词赏析
“林外雪消山色静,窗前春浅竹声寒。”的意思及鉴赏
七夕情人节古诗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