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唐诗人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这位长年流离失所、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想的,莫过于母子分别的苦楚时刻了。此描述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示的,却是诗人深厚的心坎感情。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凸起了两件最一般的货色,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硬朗一点儿罢。实在,白叟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安全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恰是在日常生涯中最轻微的处所吐露出来。朴素天然,亲热感人。这里既没有语言,也不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满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跟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仍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诘,象征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艰深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照,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义: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白的孝心怎么回报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情感是那样浑厚诚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潦倒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毕生,故愈觉亲情之宝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爽流利,浑厚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烈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蜜意。
全诗无富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实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烈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识。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探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入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84212.html
相关阅读:岁暮到家原文_翻译和赏析_蒋士铨古诗
《导引?思齐文母》译文注释_《导引?思齐文母》点评_范祖禹的诗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_全诗赏析
《别老母》译文注释_《别老母》点评_黄景仁的诗词
《秦嘉妻徐淑答诗一首》译文注释_《秦嘉妻徐淑答诗一首》点评_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