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关山月》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关山月》注释
、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2、边:边防,边境。
3、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按:击节拍。
4、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5、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6、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7、沙头:边塞沙漠之地。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
8、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又可理解为南宋当今君臣不思恢复。将它留给后代去处理。
9、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陆游《关山月》翻译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陆游《关山月》赏析
《关山月》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诗人构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
《关山月》诗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充沛的感情,丰满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具体说来,概括性强,抒情性强,语言精练自然,圆转流畅,是此诗的特点。同时也可以说是陆游在艺术上的共同特点。《关山月》诗的风格是沉郁、苍茫、悲凉、激越的。
同一时间段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情景和态度的对比、同一环境里的不同情景的对比、同一类人物的生死对比、同一地域的古今对比等等,一个个特写镜头相继呈现于读者的视野中。三个场景之间,每个场景内部,对比之中又包孕着对比,层层套叠、交相映照,展现了极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图景,揭示了当时表面上一汪平静的死水里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富概括性。
然而,这些情景并非是割裂的,而是包含了高度的统一性。一方面,三个大的场景紧扣一个“月”字来写:朦胧的月光照着戍边战士的白发、横笛,照着沙头的白骨,照着遗民的泪痕,也照着朱门的歌舞、肥死的厩马、霉断的弓弦;月色中,有将军的按歌击拍声,有扣人心弦的刁斗声,更有哀怨幽咽的横笛声和哭泣声,从而使三个画面在时间上保持了完整统一性。另一方面,上述诸种对比鲜明的场景是受诗歌开头的“和戎诏下”的统领,形成层层相因的逻辑联系。可以说,正是这种层层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的运用,使得这首诗所描绘的深广社会生活构成了一幅幅沉郁悲壮的时代画卷。
从接受心理的角度来说,这两种修辞文本的套叠运用,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对接,从多个角度反复刺激接受者的视听感官,连续引发读者的不“随意注意”,从而达成作者和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诗歌的寓意得到了强化。戍边战士的报国无门之怨、中原遗民的复国愿望落空之憾,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入侵者的切肤痛恨、对投降妥协派的抨击愤慨等思想感情,都包含在这重重叠叠、对比鲜明的意象群中了。
对比示现的修辞模式在陆游的诗歌中运用较为普遍,但在《关山月》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诗里面,竟描绘了如此多的对比鲜明的情景,语言极为简练概括而内涵却又十分丰富深广。其构思之精妙,在陆游的诗歌中,乃至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陆游的诗词作品全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713550.html
相关阅读:“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昏
张衡《归田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译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