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皇甫无逸传原文
皇甫无逸,字仁俭,安定乌氏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其先安定著姓,徙居京兆万年。仁寿末,汉王谅于并州起兵反,诞抗节不从,为谅所杀。无逸时在长安,闻谅反,即同居丧之礼。人问其故,泣而对曰:"大人平生徇节义,既属乱常,必无苟免。"寻而凶问果至。在丧柴毁过礼,事母以孝闻。炀帝以诞死节,赠柱国、弘义郡公,令无逸袭爵。时五等皆废,以其时忠义之后,特封平舆侯。拜涓阳太守,甚有能名,差品为天下第一。再转右武卫将军,甚见亲委。帝幸江都,以无逸留守洛阳。及江都之变,与段达、元文都尊立越王侗为帝。王世充作难,无逸弃老母妻子,斩关而走,追骑且至,无逸曰:"吾死而后已,终不能同尔为逆。"因解所服金带投之于地,曰:"以此赠卿,无为相迫。"追骑竞下马取带,自相争夺,由是得免。高祖以隋代旧臣,甚尊礼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历陕东道行台民部尚书。明年,迁御史大夫。时益部新开,刑政未洽,长吏横恣,赃污狼藉;令无逸持节巡抚之,承制除授。无逸宣扬朝化,法令严肃,蜀中甚赖之。有皇甫希仁者,见无逸专制方面,徼幸上变,云:"臣父在洛阳,无逸为母之故,阴遣臣与王世充相知。"高祖审其诈,数之曰:"无逸逼于世充,弃母归朕。今之委任,异于众人。其在益州,极为清正。此盖群小不耐,欲诬之也。此乃离间我君臣,惑乱我视听。"于是斩希仁于顺天门,遣给事中李公昌驰往慰谕之。俄而又告无逸阴与萧铣交通者,无逸时与益州行台仆射窦?不协,于是上表自理,又言?罪状。高祖览之曰:"无逸当官执法,无所回避,必是邪佞之徒,恶直丑正,共相构扇也。"因令刘世龙、温彦博将按其事,卒无验而止,所告者坐斩,窦?亦以罪黜。无逸既返命,高祖劳之曰:"公立身行己,朕之所悉。比多谮诉者,但为正直致邪佞所憎耳。"寻拜民部尚书,累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闭门自守,不通宾客,左右不得出门。凡所货易,皆往他州;每按部,樵采不犯于人。尝夜宿人家,遇灯炷尽,主人将续之,无逸抽佩刀断衣带以为炷,其廉介如此。然过于审慎,所上表奏,惧有误失,必读之数十遍,仍令官属再三披省;使者就路,又追而更审,每遣一使,辄连日不得上道。议者以此少之。母在长安疾笃,太宗令驿召之。无逸性至孝,承问惶惧,不能饮食,因道病卒。赠礼部尚书,太常考行,谥曰"孝"。礼部尚书王?驳之曰:"无逸入蜀之初,自当扶侍老母,与之同去,申其色养,而乃留在京师,子道未足,何得为孝?"竟谥为良。孙忠,开元中为卫尉卿。
旧唐书?皇甫无逸传翻译
皇甫无逸,字仁俭,是安定乌氏人。他的父亲皇甫诞,是隋朝并州总管府司马。仁寿末年,汉王杨谅在并州起兵谋反,皇甫诞坚守节操不跟从汉王造反,被杨谅所杀。皇甫无逸当时在长安,听到杨谅谋反,就在家守丧礼。别人问他原因,他就哭着说:“父样平生遵守节义,遭遇祸乱,一定不会苟且偷生而获免。” 不久父亲的被杀的噩耗果然传来了。于是他对父亲守孝道不顾惜身体超过一般的礼节,对母亲的关爱远近闻名。 皇甫无逸担任涓阳太守,非常有名声,评价的品级是天下第一。后来他调任右武卫将军,很得皇上重用。皇上幸临江都,就用皇甫无逸留守洛阳。王世充谋反,皇甫无逸放下老母和妻子儿子,斩开关门而走,敌人的追兵将至,皇甫无逸曰:“我死了就罢了,终究不能同你一起谋反。”于是就解下所佩的金带掷在地上,敌人的追兵争着下马夺金带,互相争夺,因此能幸免于难。 唐高祖因为皇甫无逸是隋朝的旧臣,非常尊敬礼待他。第二年,晋升为御史大夫。当时益州刚刚设置,刑法政令不够完善,官吏横行放纵,贪污受贿混乱不堪。高祖命皇甫无逸拿着使节巡抚益州,沿用旧制派遣官员。皇甫无逸宣传朝廷的政策,使益州的法令肃整,蜀中百姓都非常信赖他。有个皇甫希仁,看到皇甫无逸在地方专制,有非份企求,就对高祖说:“我的父亲在洛阳,皇甫无逸因为母之缘故,暗中派遣我与王世充互相往来。”高祖观察到他的谎言,数落他说:“皇甫无逸被王世充所逼,放下了母亲归附我。现在委任他担当大任,比一般人特别。他在益州,极为清正。这大概是小人按奈不住,想要诬陷他啊。这是离间我们君臣,扰乱我的视听。”于是斩在顺天门皇甫希仁,派遣给事中李公昌赶去慰问皇甫无逸。不久又有人告皇甫无逸暗中与萧铣勾结,高祖就派刘世龙查察这件事,最终也是没有证据而停止,诬告的人因犯罪被斩。皇甫无逸回来复命,高祖慰劳他说:“您存身自立,行为有度,朕向来是非常了解的。如今多次遭遇流言蜚语诬陷中伤,正是因为立身正直的人被佞臣逆子所憎恨罢了。” 不久皇甫无逸调任民部尚书,多次历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他能闭门自守,不与宾客来往,左右侍从不得出门做违法的事。每每按规定办事,砍柴割草从来不犯别人。所上奏的表章,常怕有误失,自己一定读上数十遍,仍然要让官属再三审阅;有时候使者已经上路了,还要追回来再次审阅,每派遣一个使者,总是连日也不能上路的。 他的母亲在长安病重,太宗让使者召他。皇甫无逸性情至孝,接到母亲的音信后非常担心,不能饮食,就在赶回的路上病死了。皇上追赠为礼部尚书,太常根据他的行为,追赠谥号为“孝”。礼部尚书王?驳斥他说:“皇甫无逸入蜀之初,就应该扶侍老母,同她一起去,承顺她侍奉她,但却把母亲留在京师,儿子的才孝道也没有尽,怎么能称为孝呢?”最后赐谥为“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366359.html
相关阅读:“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译 赏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昏
张衡《归田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