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原文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注释

、吴兴:唐郡名,即今浙江省吴兴县,隋代改称湖州。

2、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唐时为登览胜地,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3、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4、无能:无所作为。

5、闲:闲情逸兴。

6、僧:僧人。

7、把:持、握。

8、麾(huī):古代指挥用的旌旗,这里指出任地方官的符节。

9、江海:指太湖,吴兴滨临太湖。

0、上望:遥望。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翻译

清平时无所作为,喜欢那种孤云悠闲的感觉,也喜欢那种像僧人一样的清净,想要去扔掉现在的官位,去太湖遥望唐太宗的陵墓。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赏析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杜牧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任刺史时所作。这首诗表达了杜牧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热爱祖国,追怀盛世之情自在,为国捐躯,抱负未能施展之意自见。通过这首诗,杜牧表现了对朝政的无言讽刺。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第四句再转。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炼;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唐诗三百首全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363916.html

相关阅读: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昏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衡《归田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
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译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