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颂
[英国]济慈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2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
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3
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
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
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1821年
(查良铮译)
【赏析】
《秋颂》就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致的诗。以秋为主题的诗歌在中国也很常见,中国诗人往往借助对秋的描绘来表达多愁善感、顾影自怜的情绪,“悲秋”是中国咏秋诗的主导形式。济慈的这首诗却全然没有肃杀之感,诗人热情赞颂秋的美好,通过对秋天生机勃勃的描绘,向旁人传达出生命的意义。他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也在诗歌情感的抒发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济慈包括《秋颂》在内的几首颂诗全都写于1819年,这时他正和致命的肺结核病作抗争,并沉浸在自己哥哥去世的悲痛之中,这首诗明朗的色调与略带失落的情绪正好体现出诗人这一时期的精神状态。
从表层叙述和形式来看,《秋颂》是济慈颂歌中最简单的一首,他赞美秋的诗句并不复杂,也很好理解:他赞美秋的果实累累,赞美它的花朵,高三励志,还赞美迁徙的鸟儿的歌唱。但在平实中,济慈又显现了其超凡之处,他在诗中合理地生发了两种情绪,在探讨和发展秋的“丰富”这样的主题的同时又没有滋扰秋的宁静、轻柔和可爱。和《忧郁颂》呈现出奋发英勇的追求相比,《秋颂》则与对日常宁静的自然活动的观察与赏玩相关,在这静谧中,济慈颂诗中纷繁的主题得到了最充分和最优美的呈现。尽管冬日将要带来寒意,晚秋的温暖阳光还是带来了充足的美:村舍和周围的田地及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灵,这些都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抒情主人公以一种诚挚的方式体验着秋的丰富意义,他不再懒散,不再自闭于单独的玄想,不再一味地通过心醉神迷的沉思来逃避尘世的痛苦,不再因试图使人类之美永恒化的努力而心力交瘁,也不再把愉悦和失落之痛苦的交替当成想象中的英勇的追寻活动,在《秋颂》中,作者进入了不同于其以往诗作的一种新状态。
《秋颂》对一位特殊的女神表示了敬意,这就是在诗中被神化了的秋季,也就是被浪漫主义诗歌一再亲近的大自然。济慈对秋的歌颂暗合了其他颂诗的关于瞬间、死亡和变动的主题:秋在济慈的颂诗里是一个温暖和丰富的存在,但它栖息在冬季荒芜的边沿,当蜜蜂在享受着迟开的花朵的时候,田里的庄稼已在收获,春日的羔羊已经长成,燕子群集,开始了它们的迁徙,这一切兴盛和饱满无可避免地要面临新的轮回。诗歌在最后几行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质朴的同时也有无可挽回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成为人类单纯而忍耐的整体处境的一个概括,这由饱满走向衰落的时间也成为全诗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俞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228102.html
相关阅读:“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译 赏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昏
张衡《归田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