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剧痛之后
[美国]狄金森
随着剧痛之后,是呆板的感觉——
神经们端坐如仪,像一群坟墓——
仅硬的心问道,受罪的莫非是自己——
在昨日,或许,在远古?
双脚徘彻,不由自主——
于地面,或空中,或空虚——
一条木头路无缘无故地延续,
一种石头般的,石英的满足——
这是铅铸的时刻——
如能度过,将永记心头,
正如挨冻的人,忆起雪——
先寒战——后麻木——最后松开了手——
(飞白译)
【赏析】
对狄金森来说,肉体的痛苦借着出生入死的精神尚可忍耐,心灵的痛苦绝望虽然不呈伤痕,名言警句,不见异样,却足以令人窒息,以至彻底摧毁人类个体的存在。本诗就入木叁分地让我们体验到了一颗心灵在剧痛之末所陷入的死一般的绝望。
乍读此诗,可能完全为一堆凌乱不堪的意象所缠绕,茫然不知作者所云,直到读至诗的最后一节,才能悟出诗人是在描绘一颗心灵的死亡过程。回头重读一遍,就会感到以前那些晦涩费解的意象逐渐明朗起来:塬来,这首诗所描绘的是一颗经历了绝望之死亡的心,对死亡的全部感觉的回忆。剧痛之后,知觉发僵,肉体呆滞,活着的生命像木头路般木然延续,像石头或铅块般沉重僵硬。无论是“僵硬的心”还是双足都既无法辨认受折磨的主体——“受罪的莫非是自己?”也无法确知受折磨的时间——“在昨日,或许,在远古?”心情冷漠,如石英般地一无所求;脚步机械,如同在虚空中茫然地位移。痛定思痛,犹如冻僵后复苏的人回忆起自己在冰雪中的困境:先寒战,继而麻木,最后不再紧抓生命之线,知觉全无地松开了手。
狄金森曾经认为在诗中具体表现痛苦之感是件困难的事,因为痛苦具有一种不受时空限制、无影无踪的特质。在这首杰出的诗中,她独具匠心地把那些忽难言的痛苦感觉变形为精神和肉体上的怪诞图像和行动,深刻地表现了心理实质与感官的对应关系:像坟墓般端坐如仪的神经、伸延的木头路、石英的满足和冰雪中挨冻的人,所有这些意象相互唿应,步步接近诗人所欲传达的那种令人茫然的呆钝感和麻木感。狄金森研究者C.R,安得森有过这样的评论说:“内在经验并非用言语来表达,而是由内心返回自然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形。这许许多多的意象,用来表示绝望时内心千变万化的情况,这些意象塬是彼此不甚相关,由于被诗人放在一起相互影响,因而能相互融合,在阵阵惊奇声中道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念。”《随着剧痛之后》使我们看到,现代派诗人把狄金森视为使用“思想知觉化”方法的先驱作家,是有其充分理由的。(李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213371.html
相关阅读: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译 赏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昏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张衡《归田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