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离欲(节选)_诗歌鉴赏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离欲(节选)

[印度]伐致呵利

167

心啊!你何必一天天千方百计

讨人欢心,自寻烦恼无边际?

内心欢喜,自有如意宝珠伟力,

决心解脱,尚有何求不满意?

194

当此身健无病,老年远未来临,

五官感觉灵无碍,未耗损寿命,

此时智者应努力,力求造福自身心;

一旦宅中火起,何能再谋求掘井?

195

在世上未习学问,辩压敌群,富有教养,

又未用刀锋劈象颊,得声名直到天上,

又未饮美人撤苞唇味,映初升月光,

却白白失去青春,唉!像一盏灯独照空房。

(金克木译)

【赏析】

和《艳情》对世俗欢乐的赞美截然不同,《离欲》劝导人们摒弃世俗欢乐,寻求精神解脱,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可以说,“正道”、“艳情”和“离欲”是一种思想三方面的表现。诗中所写的“离欲”和“艳情&rdquo,为人处世;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互为关联的;因为这两方面都和“正道”密切联系。诗人追求的是合乎“正道”的“艳情”,而当“艳情”离开了“正道”时,他又主张“离欲”,反对沉醉于“艳情”。无论是追求“艳情”还是追求“离欲”,都离不开所谓的“正道”。

从第167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俗世生活中疲于应付,千方百计讨权贵阶层的欢心感到十分厌恶,而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下又没有反抗之力,内心十分苦闷。不过,印度文化是一种极具出世精神的文化,现世生活的痛苦对印度人来说尚可忍受,就在于他们有着传统的修行解脱之道。“决心解脱”,指的当然不是现代人走投无路而一死了之,而是看破红尘,遁世出家,以修行来排解苦闷,借助“如意宝珠”,达到心无挂碍的欢喜境地。佛教认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五?是人生受苦的根源,将这一切看开,人生才能进入解脱的境界。伐致呵利生活在佛教兴盛于南亚次大陆的时代,受其影响寻求解脱也在意料之中了。

不过,解脱说起来容易,真要做到却很困难,诗人矛盾痛苦,难免抱怨不休。“在世上未习学问,辩压敌群,富有教养,/又未用刀锋劈象颊,得声名直到天上,/又未饮美人嫩苞唇味,映初升月光,/却白白失去青春”——的确,理想尚未实现,人生的欢乐未能尽尝,而青春已逝,这是人生多么大的遗憾啊!这样的遗憾,又岂是出世解脱就能消除得了的呢?

“此时智者应努力,力求造福自身心”,诗人的思想始终在矛盾之中徘徊着,说是“离欲”,又迟迟不肯离去,这些诗歌反映了古印度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尴尬矛盾的境地。在《离欲》中,诗人感遇抒怀,慨叹人生,最终并没有找到解脱之道。古今相通,对于现代人来说,又何尝不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和烦恼呢?(王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202582.html

相关阅读: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昏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衡《归田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
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译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