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英国]华兹华斯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
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经典台词,
和水仙一同翩翻起舞。
(飞白译)
【赏析】
《我孤独地漫游》是华兹华斯抒情诗的代表作,也许还是华兹华斯描写自然的诗中最美的一首。
这是1802年4月的一个春日,在英格兰北部这还是乍暖还寒的多雨季节。华兹华斯等数人沿湖,这一天风比较大,湖水漾起层层波纹。他们在林间发现了几株野生的黄水仙花,再往前走,水仙越来越多,等走到湖湾边时,突然见到整条狭长的湖湾地带竟开满了水仙花,和湖水的涟漪一齐摇曳生姿,迎风舞蹈!这一从未见过的美景使诗人惊呆了。后来经过在平静中的追忆、咀嚼,华兹华斯写成了此诗,其中表现了自我与自然的交流,诗人从中找到了未泯的童心,窥见了一种永恒的契机,并把这种极乐的福祉与共享;不但要享受于一时,还要把这一境界贮存起来,作为精神的财富,作为永久的食粮,永远享受不尽。
本诗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名篇。细分起来,又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十六行以写景为主,而诗人之情移注其中,赋予整个画面以人的主体性;后十行以写情为主,而水仙之景寓于其中,不时闪现出神秘的光辉。郭沫若先生曾批评说:“这诗也不高明,只要一、二两段就够了。后两段(特别是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板起一个面孔说教总是讨厌的。”
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以为失之简单化。如果只保留此诗的前半,这将成为一首意象主义的诗;而华兹华斯却是特别强调诗教的,在此诗中,他就是以自然的祭司的身份,在向读者进行诗教,以抵制人对于自然的异化,使心灵从自然获取安慰和治疗。如果删去此诗后半部分,“说教”之嫌固然避免了,然而华兹华斯也就不复存在了。
尽管诗的后段有议论口吻,但贯串全诗的毕竟是华兹华斯最看重的“想象”。华兹华斯曾在《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序言中提出:他写诗的目的是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用人们日常说的语言写出来,但又要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事物以不寻常的状态呈现在心灵面前。他又认为:诗的最终目的是以想象来反映宇宙万物的天性的永恒部分。在此诗中,从第一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这种“想象的光彩”,虽然对水仙的描写有点像写生画,但水仙在诗人想象中幻作了银河,化作了无限,直到水仙的景色已不在眼前,在想象中却仍然栩栩如生,与心灵一同翩翩起舞。正是通过想象这条线,华兹华斯用水仙花之景反映了他所体会的“宇宙万物的天性的永恒部分”。
这首诗的音律和意象也为构成诗的整体性作出了贡献。此诗的格律是抑扬格四音步,韵式是ababcc(即每节诗中第一、三行押韵,二、四行押韵,五、六行押韵),格调清新欢快。诗人还用一个鲜明的意象——“舞”贯串全诗,它在四节诗中反复出现了四次,成为全诗的主导动机:第一节中,水仙花起舞;第二节中,欢舞的水仙花达到了一万朵;第三节中,粼粼波光加入了水仙的舞蹈;第四节中,诗人的心与水仙一同翩翩起舞,从而完成了这首完整的圆舞曲,堪与柒可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媲美。(飞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174272.html
相关阅读:张衡《归田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昏
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译 赏析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